父之命,吕雉定终身
吕雉,山东单县人,随父亲躲避仇家到了沛县,沛县在今天位于徐州的西北部。当时,吕雉的父亲(吕公)与沛县的县长交好,举家投奔而来(可以举家投奔的朋友,这份友情可想而知)。在沛县,吕公也受到了县长的关照,并很快也成为有一定影响力的人。
当时,刘邦是沛县泗水亭的亭长,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沛县泗水亭镇派出所的所长——刘所长。在一次由礼金决定座次的宴会上,刘邦“空手套白狼”,套到了上座,还受到了吕公的亲自出迎。吕公慧眼识人,要把吕雉嫁给刘邦。
刘邦的家庭条件和个人条件是如何呢?已经有一个女人——曹氏,两人还育有两子,其中一个就是庶长子刘肥,后来的齐王。曹氏,没三书六聘,身份和电视剧《知否》里为顾廷烨的外室曼娘差不多,另外,《水浒》里的阎婆惜也是这个身份。当然曹氏不是曼娘和阎婆惜那样的女人,她自知出身寒门,不争宠、不闹事,是个的聪明女人。刘邦有父母兄弟等一大家子,刘家也算是人丁兴旺的大家庭,但也都是无官无爵的普通人,家境挺贫寒。刘邦长得怎样呢,史书上说刘邦天庭饱满,高鼻梁,美须,面相好。这么看来,刘邦应该是相貌堂堂、又充满阳刚气的样貌,颜值不但过得去,还很不错。
刘邦比吕雉大15岁,吕雉属于待嫁年龄,这个时候的刘邦应该在30多岁到40岁之间(王立群老师分析这个时候的刘邦应该在43岁,我认为应该在35岁左右,不管多大岁,反正比吕雉大很多)。也就是说,刘邦是一个家庭情况不怎样,长得还可以,比吕雉大15岁,有外室,还有孩子的乡镇基层官员。
吕雉的家庭条件和个人条件如何呢?吕雉家庭殷实,吕公对吕雉的教育很上心,吕雉从小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文化教育,属于大家闺秀类型(至少那个时段是这样)。吕雉长得如何呢,后来吕雉成婚后,史书上记载,吕雉带着孩子在田间劳作,一个老者看到她,称赞她:“夫人天下贵人”。可见,吕雉应该属于端庄秀丽的类型。另外,沛县的县长曾向吕公提亲,希望吕公能将女儿嫁给自己的儿子,吕公没有答应。如果不是各方面都不错的好姑娘,县长怎么会选为儿媳妇。
有人说,“个人条件”不能仅仅是外貌条件。是的,刘邦的个人条件肯定不仅仅这么一点,他肯定有其他过人之处,是闺阁中的吕雉所不知道,而见识广、有洞察力的吕公能看到的。
一位父亲,拒绝将悉心教育的女儿嫁给县长儿子,而是把她嫁给一个有老婆孩子的镇派出所所长,必然有他的道理。这既是对女儿未来的期待,对女婿的笃定,也是对自己眼光的坚信。要知道,当时吕公可是投奔县长的,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属于寄人篱下。即使这样,能顶住压力,坚决给女儿订一个自己认为的好男人,这是何等的坚定和勇气。
女孩子在选择丈夫的时候,一定要让自己的父亲把关,参考父亲的意见。因为,这个世界上最疼爱你的男人就是你的父亲,父亲的眼光和视野在某些程度上决定你的人生高度。
吕雉是幸运的,有一位好父亲,这位父亲没有因依附权贵而犹豫不决,也没有因为世俗眼光而踌躇不定,他坚决地把女儿许配给刘邦。同时,他还顶住了老伴的指责和絮叨。
相比那些为了贪图一时利益,将女儿嫁给纨绔子弟,完全不管孩子幸福与否,只算计自己得到对方多少好处的父母来说,吕公是一位非常合格的好父亲。
来处,我们不能选择;父母,我们不能选择。能有真心为子女着想的父母,何其幸哉。
吕雉嫁给了刘邦
走出闺阁的吕雉也终于见识到丈夫过人的“个人条件”。
我们看看这个时期刘邦的“朋友圈”:张耳,卢绾,萧何,曹参,樊哙……
我们再看看这个时期刘邦的“头条”:私放骊山劳役,斩白蛇,藏身芒砀山,沛县起兵……
这不是个普通人,注定要闹出个泱泱,是个不省心的。
不管男人在外面如何,家里的日子还是得靠女人打理。吕雉孝敬公婆,善待曹氏,悉心照顾刘肥,还有他们自己的一儿一女。这位大家闺秀放下架子,放下养尊处优,带着孩子下田耕作,不辞劳苦。还是前面那个故事,有一次耕田时,遇到一位老人讨水喝,吕雉不但给了水,还管了老人饭。这个时候的吕雉是一个勤劳、善良的女人。
刘邦放走劳役、藏身芒砀山为寇的时候,吕雉作为直系最大嫌疑知情人被当地政府带去“喝茶”。秦朝的法律之残酷在历史上有名的,刘邦作了这么大的业,为了得到刘邦的藏身处,肯定是对吕雉用了刑,酷刑。史书上没有其他更详细的记载,总之,吕雉回到了家里,刘邦也没有被秦朝政府抓到。这个时候的吕雉还是一个为了爱护家人甘愿承担一切的女人,当然,我们也发现,她还是一个硬骨头的女人。
那个岁月是不安定的。接下来,是在历史上一场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争——彭城之战。项羽的3万VS刘邦的45万,项羽大胜,刘邦大败。刘邦逃了出去。刘邦的父亲、兄长、妻子、朋友(最有名的叫“审食其”shenyiji)等都被项羽一锅端了去。刘邦在逃跑的时候遇到了与吕雉的一儿一女(后来的鲁元公主和太子刘盈),车夫夏侯婴把孩子们抱到车上一起带走,刘邦先后几次把孩子踹下车去,是夏侯婴把孩子们又抱回来。
亲生父亲,果真如此吗?脊梁冷。
有人分析这一段,刘邦几次把孩子踹下去又被夏侯婴抱回来,这样更耽误逃跑时间,而且,两个孩子的体重没有多重,不会对行车速度有太大影响,刘邦为什么还这样做呢?因为刘邦是担心自己被项羽捉到,那样孩子们就会和自己在一起被抓,更危险,而自己能把项羽的兵引开,孩子至少还有生的希望。
有些道理,更愿意相信这一条。
史书上的资料中没有告诉我们,吕雉得知孩子被父亲踹下车的消息是在项羽的牢狱中,还是回到刘邦身边后。但是作为母亲,作为女人,不管父亲是为了什么,对自己的儿女这样,心里该也不会有什么好滋味。
“彭城之战”改变了很多。彭城之战让刘邦元气大伤,也让吕雉身心俱伤。
刘邦没有积极地去营救,或者说是无法营救,吕雉和家人在项羽那边成为了人质,生死未知,归期未知。
随着战局的发展,刘邦的势力越来越大。一位叫“陆贾”的说客去把刘邦的一家老少给“说”(忽悠)了回来。(果然,有了实力才能有资格谈判。)
时隔28个月,这位历经苦难30多岁的女人,见到了她“大风起兮云飞扬”,阔别两年的丈夫。
“日日思君不见君,只愿君心似我心。”
现实,往往很残忍。
丈夫身边多了一个人,一个女人,一个年轻漂亮、能歌善舞的女人——戚夫人。
“由来只有新人笑,有谁听到旧人哭……”
司马迁没有告诉我们,吕雉是否吃醋、是否哭闹,或者是否像宫斗剧那样“钮钴禄”归来。吕雉什么都没说,一如当年被秦朝政府抓去,受了酷刑回来一样,什么都没说。
说什么,还有什么可说?事情都摆在那里!
只是在后来的描述中提到,吕雉较戚夫人年长,刘邦大多带戚夫人出行,吕雉留守。
要说夫妻吵架闹别扭,争吵是沟通,谩骂是教育,摔碗砸碟是发泄,甚至“拳打脚踢”(家暴违法)也算得上是“交流”。
有了芥蒂,就会生根。
哀莫大于心死。沉默,是最无声的心伤,是最痛彻的心伤。
刘邦和戚夫人有多恩爱
戚夫人和刘邦在一起,刘邦50多岁,戚夫人20多岁。一个政治男人最黄金的年龄,和一个美丽女人最黄金的年龄。刘邦英雄盖世,气吞山河;戚夫人能歌善舞,才华横溢。
戚夫人会谱曲,刘邦会填词,戚夫人擅长袖舞,刘邦会乐器。放到今天,这还是一对创作型的情侣文艺搭档。
在喜马拉雅听王立群老师的音频——“王立群读《史记》”,戚夫人在后宫引颈高歌,众人和之。每次听到这里就联想到舞台上明星放声高歌,台下观众挥舞荧光棒一起跟着唱的场景。想想在2000多年前,那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戚夫人因为与刘邦的共同爱好,进一步巩固、加深了与刘邦的感情。
要说我们不管从事哪个行业,与领导有个共同爱好,是接近领导最容易、最方便、也是最有效的途径了。比如高俅,就因为踢球踢得好,被端王留下,后来端王当了皇帝,高俅顺带着被提拔为太尉;再说这位戚夫人,相信从古至今既漂亮、又能歌善舞的美女应该也很多,但是,能做到写诗、填词、编舞就不易了,而幸运的是,她的特长恰恰是皇帝的业余爱好。我猜戚夫人是双鱼座。
回到刘邦和戚夫人的感情。
刘邦和戚夫人经常腻在一起,书上记载周昌找刘邦汇报工作,正好碰到刘邦和戚夫人依偎拥抱,周昌回头就走,刘邦追上去问周昌自己是什么样的皇帝。周昌也是个正直的,毫不犹豫地说你是夏桀、商纣一样的皇帝(请周昌再替我们补充两句:你还是好色的皇帝)。
一个胸怀天下的皇帝,下了班就和这个女人在一起,可见有多爱这个女人。“嬛嬛,朕下了朝就来看你”,皇帝对喜欢的女人也都是一个样子。
戚夫人是知音,是美姬,是能够让50多岁的刘邦感到放松自在的女人。
这里多插一句,吕雉在项羽那边为质的时候,刘邦不但爱上了戚夫人,还纳了魏王豹的妾——薄姬。
爱情的天平倾向于戚夫人,但刘邦还是立了吕雉为皇后。那是不是说明刘邦更爱吕雉呢,不是,那是因为亲情,当然最重要的是因为刘邦是位政治家。
政治家不会因为同情、感恩、歉疚等原因而作出影响政治大局的事情。刘邦爱戚夫人,但是他还有未完的江山事业,任何可能影响这个目标实现的因素全部靠边站。
当我们面对选择的时候,当时六神无主,只有过后才会感慨“幸亏当时如何……”或者“当年怎么没有……”每一个人生关键时候的选择都会决定我们以后的路,理性,很有必要。
如果立了戚夫人,她的儿子,刘邦所说“类我”的刘如意有可能会成为一代明君,但那样就不太可能会有后来的汉文帝、汉武帝,也就不会有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
历史没有如果,所以如今的我们很喜欢看“穿越剧”(比如最近贾玲的“你好,李焕英”),之所以喜欢穿越,其实就是想去完成当年未了的心愿,弥补一下人生的遗憾。
历史长河的流淌方向,有天意,也有人为。吕后,举起了手中的刀……
请看下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