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公司来了一位90后的新人,在香港完成本科学业,再到英国读硕士。虽然她还没开始接很多活来做,但只做了几件小事都能麻利地完成。还记得曾几何时,听说大专生的动手能力比本科生强,这是他们的自我安慰还是巧合的原因?
我的同学也观察到与他共事的一位来自重点本科的同事,处事的思维模式跟自己是有一定差距,那同事想得更远,做事能更巧妙。
身边的70后朋友也有抱怨,讽刺80后的本科生不如他们时期的专科生,会有一种自我优越感。
还听说,有的公司绝不聘请清华毕业生,因为他们无法融入公司的管理文化。
我们阿头就是一位从中专生一路进修,拿到中山大学MBA的奋斗典范。她坚信只要肯持续学习,学到的东西一定会有用的。
在之前公司,从其他部门转来我们部门的同事,需要我帮忙教她熟练我们部门的业务。她也是非常勤奋,不断学习英文和进修大专、本科课程,因为她了解到自己的起到不够高。可能是她从未接触我们部门业务内容的原因,学习起来有些吃力,多次提醒和训练方可完成一些任务。
学习不是一个人苦读书的寂寞,而是与他人合作完成的阶段性任务。
为啥学习还是需要到学校里,线上教育暂时还无法营造一个学习氛围。我同事的女儿今年复读高三,在专门的复读学校里上学,由于生源的水平参差不齐,有时她有回家自习的念头。后来她还是留在课室里跟同学们一起学习,她知道一旦离开教室,就很容易被身边的其他书籍或电子产品诱惑她停下学习的脚步。跟同学们共同进退,可以不让自己落下学习的队伍。
上学不断升上高年级,与他人合作完成任何的机会越多。开始可能是各自作出一个手工艺作品,后续会有小组讨论议题轮流发言,再会有选课题分工合作完成一项研究向大家展示讲解。在这个过程中,首先得自己吸收知识,才可能在此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再可能与他人交流观点碰出花火。跟外界接触,将自己的知识流动起来,打破闭环。这样即可有螺旋式上升,而且这也是互相促进的过程。
这种螺旋式上升一旦开启,形成的漩涡也会带动其他人跟进一起学习。如今,不管孩子和家长如何抱怨学业负担重,还是不敢松懈地增加孩子们的阅读量和各种学校以外的课程。这是迫不得已,趋势下的阵痛,水涨船高的过程。谁跟不上就会慢慢地被甩下车,剩下在车上的存活者却会越来越强。
所以从概率的角度上看,公司聘请高学历者,更有可能找到适合趋势发展的人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