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公号:冰千里(bingqianli520)
首发来源:武志红
01
如今妈妈不再如上一代,她们满足了基本的物质需要,有知识有文化有职业,喜欢心灵成长,懂得原生家庭,更喜欢探究亲子关系。
正因如此,产生了许多副作用。
最严重的副作用就是时刻提醒自己“应该成为一个好妈妈”。
心灵成长唤起了你的敏感,时刻关注孩子,关注与他的互动,产生了许多纠结。
诸如打骂孩子、孩子遇到难题了、成绩出来、有早恋倾向,喜欢拖延不喜欢吃肉,情绪不对头了之类。
时间久了你很消耗,好像怎么都不合适,是让他自由呢还是约束,让他独立呢还是依赖,该这样反馈呢还是顺其自然,是找老师呢还是和孩子商量。
你不知所措,好像真不会当妈了,再次进入一轮严重反思和忏悔中。
其实,“应该成为好妈妈”本身就是恐惧。
生怕伤害孩子背后是觉得自己不好,承受不了不完美,受不了内在声音的评判。
倘若你经常这样,那就真不会做妈妈了,你正在用标准将自己角色化。
此时,你做的事说的话都很“做作”,看起来不真实,甚至尴尬。
这很像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师始终在想如何反馈、镜映、如何解释和共情,就不会自热而然和这个人在一起,只是“一部分”在一起,另个部分都用来自我评判了。
处在退行的来访和孩子一样,你任何微妙表情都会被感受到,继而觉得“怪怪的”。
有句话说得好:“大人有没有撒谎,孩子一眼就能看出来”。
做个真实妈妈需要做真实的自己,而不是应该的妈妈,不是让别人看起来很好的母亲。
以上我称为太理性了,家庭生活你要自然让情感情流动,因为最终打动人的唯有:真实。
02
流动起来的妈妈是家庭健康的基石,具有“母性光辉”。
这个词是和我一个来访朋友那里学到的。
她与妹妹从小就未感受到“母性光辉”,常年生病的妈妈需要被照料,她们经常互相扮演妈妈,来照料彼此作为孩子的一方。
长大后姊妹俩聊天,妹妹说:“其实我觉得你带给我了妈妈的感觉”。
听完我很心疼,就记住了这个词:“母性光辉”。作为妈妈的你若带来这感受,他简直太幸福了。
“母性光辉”的妈妈往往具有以下特点:
1、她很活泼,经常笑。
可以想想自己的母亲,真的很多来访从来不记得妈妈笑过,有的只是满面愁容唉声叹气。
妈妈没有发自内心的欢笑,这个家庭就是“僵硬”的 。
爱笑的妈妈是有活力的,经常来来回回不知疲倦。你会在每个角落发现她身影,会听到她的笑,孩子也跟着流动了起来。
2、她喜欢管小闲事。
“流动的妈妈”都不理性,不管大事小情她都管:
边擦地边抱怨地上的香蕉皮,边洗碗边指责浪费,边洗衣服边嫌袜子又臭又脏……
但她很真实。
嘴上不停活却不少干,嫌孩子弄脏衣服,轻轻给擦掉,然后命令脱下来去洗,又会很温情的给孩子换上干净衣服,最后还说:“再弄脏就不给你洗了!”。
这时孩子很开心,像再次战胜了这个唠叨的妈妈。
孩子的笑,是因为感受到了爱,即便是唠唠叨叨。
此刻,家是流动的。
3、喜欢安慰孩子。
包括讲道理埋怨啊、切水果端水啊等等。
孩子哭声让她揪心,但她的安慰总不在点上,甚至让孩子更生气,让她走开不要烦。
她就会走开忙自己的事,干活声音很大,但她时不时会找各种理由去看孩子好些没,至于偷偷抹眼泪是绝不让孩子看见的。
此刻,孩子一点都不觉得妈妈“拙劣”,相反,他的情绪流动着,妈妈的情绪也流动着。
那就是爱。
4、是个情绪垃圾站
一个家要有人是其他人的情绪垃圾站,若没有,这个家的流动性并不好。
管闲事的妈妈无处不在,自然成了孩子的垃圾站,特别是青春期孩子,家庭若不能成为他负面情绪垃圾站,就会出问题,孩子的哭闹、蛮横、无理取闹都可以用在妈妈身上。(请参考13岁孩子的内心世界)
妈妈当然会顶撞、反唇相讥,有时大吵一场。
但孩子真痛苦,妈妈一定默不作声,她的本能知道该怎么做。
孩子若受了很大委屈被人欺负,妈妈就像“老母鸡护小鸡”,谁说也白搭,必须给孩子讨回公道。
直到孩子破涕为笑。
5、有她没感觉,她不在家就慌了。
温尼科特说:“好的养育是不留痕迹的”。
那些危险、伤害,那些苦难贫穷、所有压力因妈妈在而消除,孩子并不知晓。
一天天就这么过着,妈妈继续抱怨,孩子继续烦妈妈,就像情绪流动的小闹市,热闹,生动,真实,自然。
突然妈妈出差半个月,甚至几天,你就发现这个家不流动了,孩子变得安静了,懂事了,好像一下长大了,家里失去了往日的欢笑吵闹,河水停顿了。
因为齿轮没了润滑油,情绪没了垃圾站。
因为没了依赖,才有了懂事、迎合、成熟、乖巧,这才是可怕的。
一直到妈妈归来,家庭再次进入闹市状态。
6、她的行为可预测。
爸爸和孩子总会相视一笑,他们知道接下来这个女人会做什么,甚至说什么,果不其然,被说中后爷俩哈哈大笑,妈妈还被蒙在鼓里,诧异的看着他们。
行为可预测十分重要,会直接保证孩子内在体验的完整性。
若妈妈温柔一会儿,哭一会儿,又开怀大笑,又突然指责孩子,这样的行为是不可预知的,孩子必须发展出分裂机制应对,否则会陷入淹没体验。
03
以上给你呈现的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母亲,她就这样毫不掩饰的做着自己,她很少去想“这是应该的么”,就能给孩子带来母性光辉。
争吵摩擦也是常态,但那都是“真实之爱”为底色的小插曲,吵吵闹闹的情绪流成生活的日常。
“足够好的妈妈”还是有点好了,应该是“还过得去的妈妈”,曾奇峰翻译为“60分妈妈”,他说好像还是得分太高了。
温尼科特说过:
“作为一个母亲,她很清楚自己必须保持活力和生机,并且能让孩子们感受和听到她的活力”。
“她不需要像列出购物清单那样,让自己提前知道接下来该对孩子做些什么;她天生就有能力在当时立刻感受到孩子需要什么”。
看似简单直白,却一直不被做到,其中原因值得一再探索。
我有个来访者也是心理治疗师,她儿子就明确说过“你若想帮我,就不该是个心理学家,应该就是个妈妈,还要站在我这边,才能理解我”。
这孩子一语道破天机,几乎所有妈妈都是被孩子教会如何做母亲的,又是如何具有“母性光辉”的。
04
你就会问:“想做到这样的妈妈,我该怎么办?”
答案是:你的人格。
人格底色不需要太理性,不需要过度反思,或者说过度反思不该用在孩子那里。
一千个妈妈就有一千个人格底色,除原生家庭带来的,除早年你带给孩子的创伤外,如今的你得到以下4点,即可。
第一,探索人格模式。
把自己当孩子,去探索自己的人格底色,探索潜意识动机和依恋模式。
甚至你都无需改变,只要清晰主要不被觉察的冲突点即可。
就算从未享受过“母性光辉”温暖的你,也是可以做到的。
第二,独处的能力。
孩子离开时你依然美丽、发光,而不是茕茕孑立满心伤感。
“过得去的妈妈”最终会让孩子充满力量离开你,你就这么自然做到了,而不是理性母亲的角色,把孩子框在自己需求中。
亲密关系让人滋养,但滋养目的就是为了自由享受孤独,这也是你对孩子的态度,这不矛盾,孤独不是病,不能面对孤独才是病。
越有能力独处的人,就越有力量在关系中真实做自己。
好的养育不是亲子关系,而是孩子自然捕捉到你的人格,并把你这个母亲形象内化,成为他的一部分。
第三,与伴侣的关系。
你与伴侣可以没有爱,但至少把伤害降到最低。
这是老生常谈的话,也是你痛苦的缘由。
不优先解决你俩的矛盾,一切流动都是投射与索取,都会被孩子深深感知到,比起你本人人格,孩子最能看到的就是你俩的互动。
就像电影《少年的你》,无论是被霸凌着还是霸凌者,真正值得反思的是陈念、小北、魏莱背后的父母们。
你们需直面冲突与恐惧,让这些情绪有个结果,不在于是否离婚,在于真实面对并不再给你带来隐形消耗。
第四,建立支持系统。
做不到独处也无法解决伴侣关系,那就建立自己的支持系统吧。
注意,是个系统,不是单一兴趣爱好。
主要亲密关系受损,对外就不能只是单一支持,而是一个组群。
比如闺蜜、工作、兴趣、学习、成长小组、个人体验、一段恋情、一份公益、一份兼职,是它们的组合体。
系统中每个环节你都可以做自己,并且你是被支持的。
唯有此才能慢慢抵御内心的匮乏和爱的缺失,才能不对孩子抓取,才能和“过得去的妈妈”靠拢。
最后,你若还是无法释怀,还是做不到,说明当下就是如此,人生不同阶段都不一样,做当下的你就好。
若有机会,我会专门谈谈家庭中“有趣的爸爸”。
(END)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转载需要授权。欢迎留言
冰千里:知名心理咨询师,一个温暖又孤独的老男人,研究亲密关系、自我接纳。可接受视频咨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