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网上银行、手机银行都已经高度普及了,电子支付从这两年开始,也变得非常发达。
我们平时随身装在钱包里的“毛爷爷”越来越少了,有时候取一两千元的现金,几个月都花不掉。
那你会不会好奇,现金都去哪了?
如果社会上流通的现金越来越少,国民经济还能保持正常的运转吗?
想搞清楚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先了解金融学中关于货币的几个定义。
首先,正在流通的现金,叫做M0。这里M代表的是money,就是钱。
M0简单说,就是市面上你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纸钞和硬币,不过除了概念直观,M0在实际生活中的用处并不大。
在此基础上,M0加上企事业单位的活期存款,就变成了M1。
M1又叫做狭义货币,反映着经济中的现实购买力,代表着消费和终端市场的活跃度。
M2:
-
M1加上企事业单位的定期存款,以及居民(也就是你)的储蓄、理财、住房公积金这些不准备用于当下消费的资金,就变成了今天的重点,M2。
-
严谨地讲,M2叫做广义货币供应量,但如果简单地记,你可以把它粗略地等同于“央妈”印钞的数量。
M2不仅反映现实的购买力,还反映潜在的购买力,更多地体现了投资市场的活跃程度。M2跟M1一起,都是宏观经济重要的参照指标。
当然,除此以外,还有M3,M3又考虑了各种创新的金融工具,因为一般人涉及不到,这里就不展开了。
如今,大多数货币都是以银行账户的形式存在的,M2比较完整地体现了银行账户里的各项内容,因此在反映宏观经济状况时最为实用。
关于M2,我们记住三个数字就够了:
- 1、155万亿。
这是截止到2016年底中国的M2总量,这个数字放在全球无人能及,但耀眼的数字背后也存在着诸多隐患。可以买下整个美国+欧盟。
- 2、12%。
这是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M2预期增速,这个较高的数字说明,一段时间内,经济增长对印钱还存在着依赖;
- 3、1%。
例如:
这是相比2016年,M2预期增速的下调幅度,这说明政府在努力防控金融风险,有计划地恢复经济增长的健康度。
有人说,毛爷爷拿在手里是纸,投资在对的地方是钱。这个观点你同意吗?
原文摘自音频app有书共读-《老路:用得上的商学课》,侵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