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鱼到人”简谈

作者: 作家张中正 | 来源:发表于2022-10-04 21:59 被阅读0次

最近从鱼到人的话题上了热搜,所以笔者想简单的谈一谈。掀起这一话题热度的,是《Nature》杂志以封面文章形式同期发表团队的四篇学术论文,集中报道了这批有关有颌类起源与最早期演化的研究成果。这项成果是基于重庆、贵州志留纪早期一些鱼化石研究衍生而出的。这项研究本质上是揭露有颌类生物的崛起,“从鱼到人”明显是一种通俗说法。这里要补充两点:一是“人类”这个词在生物学意义上其实是人属。[1]二是人类演化的研究其实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包括体质人类学、灵长类学、考古学、古生物学、行为学、语言学、进化心理学、胚胎学和遗传学。[2]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并不是研究现代人类的起源,请大家不要混淆。

这次所研究的“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和“贵州石阡化石库”可谓是研究的地利,其中发现了三个鱼类属种,即灵动土家鱼(表明了连续鳍褶是有颌鱼类偶鳍或者包括人类在内的四足动物四肢的雏形)、蠕纹沈氏棘鱼(确证了鲨鱼等软骨鱼类是从盾皮鱼类演化而来)、奇迹秀山鱼(其头甲的横向裂线是硬骨鱼中形成新的头-颈界线,使得其后的骨片从颅顶分离出去,人类与颈部相连的枕骨即由秀山鱼头顶这道裂隙前的后顶骨演化而来)。当然,这些成果对于外行看了肯定是一头雾水,肯定要举个例子。

这里就以灵动土家鱼的研究为例子,附一系列图(就是本说说的配图)[注1],对灵动土家鱼的研究进行有关说明,方便读者理解。这篇研究灵动土家鱼的论文[3]所指向的是成对鳍,即与无颌脊椎动物分化后,在有颌脊椎动物谱系中进化而来的。这个研究试图表明表明,加拉阿斯皮斯类(骨带类和下颌脊椎动物的姐妹类群)有三条不成对的背鳍,一条近似对称的下脊索尾和一对连续的鳃至尾腹外侧鳍。腹外侧鳍类似于其他干颚口中的成对鳍瓣,特别是具有分化胸鳍的头足类骨带线虫的腹外侧脊。这样一来,腹外侧鳍与脊椎动物成对附属物起源的鳍褶假说各方面一致。这方面介绍比较有代表意义的文献是《鱼类中鳍和成对鳍的发育、结构和起源注释》[4],大家感兴趣的可以自行研究一下。这个结构有什么用呢?我就直接该论文摘要的原文:“盔足类动物是骨鳞类动物和下颌脊椎动物的先决条件,在这种脊椎动物中,成对的鳍最初是作为连续的胸鳍-骨盆侧鳍出现的,我们的计算流体动力学实验表明,这是被动产生的升力。只有在骨列动物和下颌脊椎动物的茎谱系中,胸鳍才向前分化。随后的分化将鳍的剩余能力限制在骨盆位置,从而促进主动推进和转向。”[3]读到这里,我们也能感受到造化之妙,我们的鱼祖先在志留纪早期就了解并利用了现代水翼船的“水翼”原理,率先演化出世界上最古老的“水翼”结构。

有了上面这个例子,大家就应该明白了。对于有关领域的学者来说,志留纪有颌类化石的缺失被称为“古生物学史上一个持续的重大空白”[5]本次研究成果确实也填上了整个空白。感兴趣的朋友也不要担心这些东西太简单,我在这里附了这四篇论文的链接。[注2]当然,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再去看。比如不了解Karl Gegenbaur提出的基于鳍研究的鱼类同源假说,那估计就是看个寂寞。

(上一回笔者收到一些反馈信息,表示需要通俗易懂。故笔者本次竭尽全力以写成通俗易懂的水平,以望大家能有很多收获。后面还附有参考文献,免得某些朋友觉得笔者写得太简单质疑而笔者水平。)

[注1]本系列图有多种来源,譬如其中的图4A—C引用了Pieretti et al. 2015, PNAS;Freitas et al. 2006, Nature; D, Tanaka et al. 2002, Nature; E. Tanaka 2013; F. Tulenko et al., 2013, PNAS这里不一一列举。

[注2]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2-05166-2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2-05136-8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2-04897-6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2-04897-6

参考文献:

[1]Stringer, C.B. Evolution of early humans. Steve Jones, Robert Martin & David Pilbeam (eds.). The Cambridge Encyclopedia of Human Evolution[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242.

[2]Heng HH. The genome-centric concept: resynthesis of evolutionary theory[J]. Bioessays.2009, 31 (5): 512–25.

[3]Zhikun Gai, Qiang Li, Humberto G. Ferrón, Joseph N. Keating, Junqing Wang, Philip C. J. Donoghue & Min Zhu.Galeaspid anatomy and the origin of vertebrate paired appendages[J].Nature.2022,609:959–963.

[4]Goodrich, E. S. Notes on the development, structure, and origin of the median and paired fins of fish[J]. Q. J. Microsc. Sci. 1906,50:333–376 .

[5]From fish to human: ancient fossil unearthed in China sheds light on evolution.https://m.haosuyi.cn/news/show-14625.html.[EB/OL].2022-9-29/2022-9-30.

(本文首发于学校图书馆的学生账号)

相关文章

  • “从鱼到人”简谈

    最近从鱼到人的话题上了热搜,所以笔者想简单的谈一谈。掀起这一话题热度的,是《Nature》杂志以封面文章形式同期发...

  • 从鱼到人有多远?

    #三叶草悦读美一天#Day 76 《我曾经是一条鱼》 我以为是讲一条鱼的故事, 或者是一只青蛙从蝌蚪型变成青蛙的故...

  • 面对时代的变迁我们能做些什么?——评《第三次浪潮》

    前些日子和班级里所有的家长们玩了一个关于进化的游戏:从蛋到鱼,从鱼到猴,从猴到猿,从猿到人。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

  • 科学公开课要点记录

    一《从鱼到人的生命之旅》 生命不息,演化不止

  • 从《谈美》到谈人生

    朱光潜先生的《谈美》是很薄的一本美学入门书,其中对于美学的基础问题作了深入浅出的解答。对我这样一个没有任何美学训练...

  • 简言简之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一直被强调这句话的重要性。可是如果只谈渔而没有鱼,又有何意义? 为什么我的简书APP首页...

  • 山水清静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一 “水清鱼谈月,山静鸟谈天。” 山与水,鸟与鱼,可谈,可畅谈。山水之间,可包罗万象,其实在不...

  • 从鱼幼薇到鱼玄机

    初夏一首江边柳尽显才情 鸿沟难越,世俗难逃 暮春一首遥寄飞卿暗付情愫 月影难握,泡沫易破 青褪梅金黄,红燃豆渐微 ...

  • 我对简书是真爱:会员和徽章的魅力

    加入简书三年,惊喜多多。 从写不出通顺的文字,到文章屡次通过“读书”、“谈写作”、“散文”……简书官方大的专题。 ...

  • “水清亦有鱼”谈写作

    晚,在“谈写作—纸上电台”听“水清亦有鱼”谈写作。 “水清亦有鱼”,自由撰稿人、创业公司CEO、写作教练。 他讲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鱼到人”简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idua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