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6658771/062b5b2de3d24fb7.png)
当我开始看《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的第二个章节,才发现我每次有感悟都会与自身或身边的人事物联系起来,原来这就是一个自我剖析的过程。知道个人主义文化和集体主义文化以及存在于二者之间的亚文化,会让我们更容易接受世界的多样性、文化多样性、价值观多样性。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是这个世界非黑即白,对事非对即错,很多观念都只有一个维度很单一的,且没有弹性,所以一旦有事与我的价值观相冲突,就很容易引起我的情绪然后钻牛角尖。
人类的行为从来不会在真空中发生,过去三四十年里,心理学领域已经开始渐渐认识到文化是一种对人类具有重大影响的环境因素。如果不考虑一个人的文化背景,那就根本无法全面或准确的了解这个人。
受集体主义文化影响的个体,他的需求、欲望、成就都更趋向于服从他所属的群里或组织的需要、欲望以及目标。而个体则依靠他们所在的团体来帮组其满足自身情绪、心理和实际的需要。他们关系紧密,相互依存。
个体主义文化,更看重个体的幸福和成就而不是所属的团体的需要和目标,团体对其所有成员的影响可能是微乎其微的,个体对所属的团体没有太多的情感上的依恋.
![](https://img.haomeiwen.com/i6658771/8a4fb4c25be8aeb7.png)
记得小时候的教科书教导我们要弃耕还林、不能滥砍滥伐,那时候上完课就回家对父母进行思想教育,对父亲砍柴、砍树、楠竹的行为极力阻止,说父亲破坏环境,父亲跟我说山上的树木太密不利于生长,需要适当砍伐留有足够的空间给长得好的树木足够多的空间,那时候我根本听不进去,甚至一度认为父亲是个破坏环境的“坏人”,现在想想有点哭笑不得。可是这又从侧面体现了中国的教育,传达的价值观非好即坏,没有过渡阶段,没有亚文化的东西,绝对的服从和统一,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以前的价值观会不断的遭受挑战,便会产生强烈的内心冲突,甚至对自我的不接纳。
在个体文化中,父母重视培养儿童的“个体自我”,儿童因此会具有自力更生、独立、自知之明及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潜能的行为。小宝已经三周岁了,我在想以后她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自己从小受管制太多,本身也很反感那种专制的教育,所以我会放手让她自行成长,我只保障她的人生安全,给她足够的物质,顺着她的天性她会长成什么样子,我都会接受,我希望她能做自己,能尊重自己内心的感受,成为那个她自己最能接受的自我。
万物生而有道,事事存在必有他存在的道理,不需要你我的恩准,而我们只需要敞开怀抱接纳即可。即便不能不能接纳,也放手吧,对于与自己价值观相冲突的事务,有可能是自己没有接触过不知道他的存在,也有可能是它与主流的价值观不合,但主流价值观又是谁定的呢,多数服从少数的结果就必然是对的吗?
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滚动,我们推翻了神的存在、放弃了很多曾经坚信不疑的信念,所以,还有什么是永恒的对,什么是永恒的不变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