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为惠女水库在惠安地域,也一直认为惠女水库不过是山沟丘壑堵起来的大坝水塘。然而,站在惠女水库坝顶,当这些未经实证的想法与眼前的壮景碰撞时,我不禁羞赧而惊诧了,着实被她的大气和独特的魅力深深的打动了。
惠女水库在泉州城北名山仙公山麓,位于洛江区马甲镇与南安市洪梅镇交界处,库区蜿蜒数十里,见头不见尾。特别是雨霁天气,这里环湖山峦如黛,光鲜可爱;水面烟蒸气腾,气象万千。笔者曾从《泉州晚报》登载的航拍图片好生领略她的风采:宛若游龙,姿容诡美。
这时,放眼望去,远山绰约,烟霭轻抹,林木森然,越山铁塔若隐若现,装点成趣。近看,坝里水色清淩,波澜兴荡,群鸟翻飞,山间野花烂熳,丛草披拂。水边有一对钓鱼的夫妻,男的抛绳下饵,女的包头巾,静坐水泥桩上盯着。听他们说不是营生的,偶尔到此过过瘾,在夕阳余辉的映衬下,给这空旷而有点凄清的坝区平添了几分生气,几分野趣。
跨过坝顶公路护栏,走下坝外长长的斜坡,坡上蔓长了有些枯黄的人工草,间杂几丛野榛。水库的主体原是粘土打夯的,由于长年雨侵风蚀,夯土已有些疏松了。草丛的空隙,裸露褐色、粉色的夯土。站在坝体中部,搜寻历史的印迹,只见一侧白石拼成的大字“惠女水库”、“英勇的惠安妇女万岁”、“1958.7-1960.3”,另一侧是“万女锁蛟龙”。半世纪前,一群包巾阔裤露脐的惠安女用双手筑起百米长堤,拦下咆哮的山洪,锁住了这使性任为的蛟龙,从此蛟龙服服帖帖,听从人们的调控,惠泽了数万亩土地,几十万人口。据碑记云,水库高程83.32米,参与民工1.5万、投入597万工日,坝体所填的土石达177万立方,而这几乎是靠扁担、手推车、石夯打造的,真的令人咋舌,令人感佩!当时参加建坝的民工近1.5万,其中百分之八十以上是妇女,最大年纪六十,最小十五、六岁,她们扛锄头、畚箕和薯干袋来到山豁间。她们以昂扬的热情奔波着,劳作着,终于创造了人间奇迹,“叫龟裂的土地缴稻谷,叫世代贫瘠的田园年年响彻丰收之歌”,劳苦功高,载入丹青,真是“巾帼英雄功盖世,千秋史册永留芳”。
盘桓在空阔的草坡,抚摩着不凡的泥土,脑海浮现旧时的照片,蓦然眼前展现了人山人海的劳动场面。试看,“那鲜艳的花头巾啊,在炮烟弥漫的工区飘扬,在悬崖峭壁的山巅飞舞,在深暗的涵洞闪耀”。进而耳畔回响见证者的述说,是“那一根根扁担挑走一座座山丘”,是“一辆辆手推车推来了钢铁的长堤”,是“一把把锄头挖下百里的沟渠”。
伫立简述惠女水库建设的碑前,凝神注目,思绪万千。那碑再大,文再长,也只能记录那些概括得近乎抽象的文字。许是造坝者身份异乎寻常,精神特别感人,诗人的笔才泼墨至惠安女的穿戴、劳作、影响,只是《惠女水库放歌》诗行间仅抒写群像的特征,哪能反映建设者劳动生活的真实,哪能展现她们在工地的生存状况呢!
夕阳西下,满天彩霞。踏着石级登上坝顶,环望四周,清淩淩的水沿着人工开挖的干渠转过山峡,流向万顷的沃野。感触自然的温驯,没有人不为勤劳勇敢的惠安女竖起大拇指,没有一个写家不涌动澎湃的诗情。是呀,这奔腾的幸福水,和煦的阳光替你披上金衣,多情的杨柳轻轻地吻你,膘肥的鹅群在你身上嬉戏。那兴高采烈的稻禾啊,那缀满珠宝的麦穗,伴着柔和的风儿,弯腰鞠躬向你致意!
其实,碑记、长诗写不出“感天动地惠安女”的具体故事,参观的人对当时水库建设的情景知之甚少,只能望坝兴叹。可惜,多少活生生的人和事都被岁月拂掸殆尽,遗落在丘窟黑水下面,已掩进了大坝一层层夯实的泥土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