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顶小毡帽、一只乌篷船、一碟茴香豆、一碗女儿红,在曲水流觞间观一场传统的社戏,去绍兴的理由很多,最早看到绍兴这个地名的时候,是在小学课本上,鲁迅先生笔下的咸亨酒店,孔乙己和茴香豆,还有三味书屋和阿Q等这些故事……让这座古城变得越发得让人向往。
学着大哥的样子,背起行囊,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选择了向往已久的绍兴。高铁两个多小时的车程就到了绍兴,原来绍兴离我们这么近,后悔现在才来。
下了车,有点兴奋,急着要看看养育了众多优秀儿女的这一方热土,究竟长什么样?头风向标似地左右摇摆着,眼晴有点不够用。
绍兴街头慵懒如我,熙熙攘攘的人流中,车不是很多,这座城很安静,空气中流淌着一股清新纯扑的气息,人们的脸上洋溢着一种丰衣足食的自信和满足。踏上这片土地,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街头的每一个人都像是鲁迅先生家的亲戚,连大妈们脸上的神情都多了几分恬静,让人不禁想回头多望两眼。
鲁迅故里位于绍兴中路,这里是开放式步行街,街区左侧一幅巨大的刻版画映入眼帘:先生手拿烟斗,凝视远方,仿佛在思考着什么,右边是孔乙已的”多乎哉,不多也”的画像,把我带入到小时候读过的课本里,不远处一幅宣传栏上醒目的”民族脊梁”四个大字熠熠生辉!
革命,鲜红的革命。他,骨头最硬的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便是他本质的写照。
这里充满着鲁迅先生的思想,先生的心声。走在古老的石板上,是凹凸不平的感觉。四周掩映着古老的绿树,阳光透过绿树,零零碎碎的金光洒在了石板上,异常斑驳,仿佛时光在倒流。
路旁转角处,一个有着两层台阶的小店铺,里面高高的全木质,颜色有点发黑的老式柜台,让我想起了先生在他的作品《呐喊》里描写的情形:
“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年纪可是忘却了,总之是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质铺的是比我高一倍,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回家之后,又须忙别的事了。因为开方的医生是最有名的,以此所用的药引也奇特:冬天的芦根,经霜三年的甘蔗,蟋蟀要原对的,结子的平地木,……多不是容易办到的东西。然而我的父亲终于日重一日的亡故了。”
因为父亲的病情被庸医耽误,他对中医痛恨之极,于是远渡日本学习西医,然而在日学习期间,目睹列强对中国人的鄙视以及在日留学生的行为,让那些鄙视中国的日本人对他们的认知得以肯定,他依然决然地决定弃医从文。他认为,治疗人的疾病并没有用,一定要治疗人的内心。
呼吸着鲁迅先生留下的足迹与气息,我听到了,他对世界的呐喊与倾诉。在看到百草园时,不禁想到了他的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描述的情景:“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调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复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
这些小时候背过的课文,至今仍能朗朗上口,记忆犹新,只是此时此刻对它的理解更为透彻了。
怀揣着这份神秘的向往,走入鲁迅旧屋,屋内井井有条,一尘不染。昏暗的灯更显示出了一份文笔的闲情逸致。最难以忘怀的是先生的书屋,他的学习之地,静静地沉浸着,文字的熏陶,艺术的美丽直至先生的学才,都让我大为感叹,我的每一个细胞都充满着欣赏的眼神。朦胧中,我仿佛看到了先生在书桌上专心致志的学习,那份对文学的热忱,对黑暗社会的憎恶都深深刻进了他的书中,他的书,是深的,充满了奥秘。
走出旧屋,意犹未尽,来到先生亲人以及他所居住过的大房中。
餐厅、大厅、刺绣房,抚摸着那精致的花雕,我的内心投入了一颗石子,泛起了阵阵涟漪:鲁迅的精神永远是直的,面对封建落后的旧中国,他要唤醒人们沉睡的灵魂,他将战场搬到了他的书桌上,用挥动的笔尖,刺虐了黑暗社会中正人君子的黑色心灵,压迫人民,欺压百姓,先生的文章清晰的呈现出当时社会的真实情景。坚强的精神、坚定的信念使他既使在后来的病痛中仍执着地坚持写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正如他在《故乡》里这样写道:“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他用自已的一生诠释了一个这样的注解。
走出鲁迅故居,天色已晚,一份执着的信念在我心中回旋荡漾着,一份温热在我心中升高,那是鲁迅先生的灵魂。我的心灵受到了先生文笔的熏陶,精神的慰藉,此刻,正是一片光明…
2.绍兴.沈园
鲁迅故里对面便是沈园。 这是一处私人花园,经历了如此的岁月沧桑,至今仍得以流芳,全因为一个千年不老的爱情故事,一首《钗头凤》。
十岁的陆游和表妹唐婉结为伴侣。两人青梅竹马。婚后情投意合,相敬如宾、伉俪情深。但却引起了陆母的不满,她认为陆游沉溺于温柔乡中,不思进取,误了前程,而且两人婚后三年始终末能生养。于是陆母以“陆游婚后情深倦学,误了仕途功名;唐婉婚后不能生育,误了宗祠香火”为由逼迫孝顺的儿子休妻。虽然两人感情很深,不忍分离,但在封建礼教的压制下,虽种种哀告,终走到了”执手相看泪眼”的地步。
虽然万般无奈,最终陆游还是遂了母亲的心意,另娶王氏为妻,而唐婉也被迫嫁给越中名士赵士程,纵然百般恩爱,终落得劳燕分飞的地步。
转眼十年,公元1151年(南宋绍兴二十一年)春日,沈氏园对外开放,陆游满怀忧郁的心情独自前往,却意外地遇见唐婉及其改嫁后的丈夫赵士程。尽管两人中间隔着十年的光阴悠悠,但那份刻骨铭心的情缘始终留在他们情感世界的最深处。正当陆游打算黯然离去的时候,唐婉征得赵士程的同意,差人给他送去了酒菜。陆游触景伤情,怅然在墙上奋笔题下《钗头凤》这首千古绝唱:
红酥手,黄籐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销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唐婉见之,感慨万千,一病不起,终因愁怨难解,郁郁而终!病中,唐婉提笔和《钗头凤·世情薄》词一厥: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乾,泪痕残,欲笺心事,独倚斜栏。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此后陆游北上抗金,又转川蜀任职,几十年的风雨生涯,依然无法排遣诗人心中的眷恋。
在绍兴的日子是幸福的,这片土地人杰地灵,英才辈出,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在绍兴的日子是丰满的,这座城给人以力量和信念,东湖、兰亭、秋谨故居、周恩来祖居等等,由于时间关系,都还没顾得去,回来后很久依然思兹念兹,遂写下这些文字,潦表心意;在绍兴的日子是美丽的,安昌古镇、会稽山(大禹陵)、还有静谧如西施般的诸暨小城,美若仙境的五洩风景,都仿佛刻在了心板上,久久地挥之不去,滋养着我的灵魂,使我更加坚定了自已的信念,像大哥一样,向着真理勇往直前!
————— 本篇完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