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听田校长的课之《学习在对话中产生》

听田校长的课之《学习在对话中产生》

作者: 林家筱媛 | 来源:发表于2016-10-18 12:21 被阅读28次

    开场篇:

    1、课讲有缘人。台下坐着40几号人,能认真听进去的,收获多的只占少数。我想到的是二八定律,20%的人能吸收课程中80%的内容。

    2、陪太子读书。听课的人,大部分是陪太子读书的,真正的太子只占少数。你自己知道你是不是太子。

    这两句话看似简单,确蕴含着大智慧。道理都懂,但很少有人将其作为课程的开场这样表达出来,一方面是激起大家做“有缘人”、做“太子”的欲望,另一方面激励大家认真参与到课程中来,能过学有所获。

    3、你的点滴收获是你折腾的结果。折腾代表着进步,不折腾代表着止步不前、甚至是退步。所以要让自己一直保持年轻的心,完成一个个的PDCA循环,从行动中不断取得成长和进步,让人生更加丰富。

    推荐书目:

    《如何阅读一本书》

    《如何听、如何说》

    课程篇:

    1、师生对话。

    这里的师生是广义的师生,除了下面要讲的自我谈话外,其他形式的例如一对一、一对多的形式都属于师生对话的范畴。一方讲,另一方听完后表达自己的观点,还有展开讨论的过程。

    1)四路对话。

    甲的意识和乙的意识;甲的潜意识和乙的潜意识;

    甲的意识和甲的潜意识;乙的意识和乙的潜意识。

    我们在对话过程中,这四路对话一直是在并行的。只是自己平时没有意识罢了。

    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以前没有认真考虑过这句话的意思,只是单纯地理解为螳螂只顾着捕蝉没有留意到后面的黄雀,结果被捉走了。

    问“蝉为什么被捕?”

    答:因为它的注意力全部都放在自己的鸣叫上,没有留出精力观察身边的环境。

    问“螳螂为什么被黄雀抓?”

    答:因为它的注意力全部放在蝉上,没有注意观察身边的危险。

    田校长说“降下自己的表达欲望,拿出部分精力倾听对方。当你的全副精力用于表达,你的感知力会下降。全部陷入自己的欲望,很危险!”

    "你的行为如此大声地表达,以至于我没听见你说什么!"

    原理:你的表达和感知共享你的CPU,所以不要将全副精力放在你的表达上。

    3)行动:

    感知对方——放下自我的感受(不做评判的感受,是智慧的最高境界;逆否命题愚昧的最高境界就是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感知的时候要不掺杂任何个人情绪。

    孙子学把脉的故事:把自己全副放下,才能感受别人;把脉的大夫,一般是眼睛微睁,让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跳动的脉搏上。

    一旦和学生产生争执,输得是老师。"服其口不能服其心"。建构主义认为?

    评判——你感知的世界就是真实的。

    人的主观感受是对人生起决定性作用的。

    田校长说“我的知识和观点你很容易了解,我的体验和情感永远只属于我”

    知识带有主观性,知识恰恰是最容易传递给对方的。在接收到知识后,自己的思维、情绪、体验、观点被激活,对知识进行再加工再生产。

    知识掌握的标志是形成个人的版本,在生硬的、没有温度的知识上附着自己的感受、情感,形成自己的态度。知识+情绪+行为=个人习惯。

    认知(最底层)→情感→行为。联想到分身术的课程:信念→情绪→语言。

    4)接纳vs包容

    接纳不耗cpu,包容消耗cpu。要从自己内心真正地放下,让自己坦然接受。

    2、自我对话

    1)学习的乐趣:

    共鸣之乐:强化关联;

    关联之乐:建立关联;

    重构之乐:重新定义节点或联系。

    我的理解:通过学习,看过的、经历过的、体验过的,都会在大脑里留下痕迹,建立许多触点。通过持久的学习,有时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我想那是先前分散的触点突然关联起来了,产生了关联之乐;有时听到一个陌生人讲一些话,会有相见恨晚的感觉,那是共鸣之乐;听到大咖从全新的角度去解读一件事,自己能够感受到重构之乐。

    2)你的任何改变都会产生大脑的反应。外在的行动会产生大脑中的物理反应。

    田校长说“缺乏对知识的深加工,不会成为有见地的人。并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会很牛,书读的多的叫kindle,路走的多的叫邮差。”

    学习的过程:SOI——选择、组织、整合    

    3)人们总是借助具体的情境去理解抽象的概念,容易产生共鸣。(归纳、演绎)

    在理解新知识的时候,我习惯于和原先自己熟悉的内容建立关联,让自己了解新知识。
    一维空间到十维空间的段子

    3、课堂研讨

    1)利用课堂研讨,让知识再生产再加工,激发每个人的体验,与知识创造关联。

    2)社会意义的协商:与他人交换意见。

    深入理解“社会动物”的本质;

    传播

    建构:知识的主观性、再生产性

    升华

    3)认知过程六维度

    认知过程维度

    要成为一个有见地的人,需要做知识的深加工,从多个维度思考、讨论、感知,在一个领域持续大量地投入,而不仅仅停留在认知过程最浅的一二层次上,要朝着3-6层深挖。

    4、课堂氛围

    1)课堂不要太紧张,过于紧张的氛围会让人的精力无法投入到课程中。

    2)抓注意力是课堂第一要事。

    3)如何吸引更多的关联与课程产生,减少与外部关联?(分组讨论)

    NLP逻辑层次

    圣诞树模型总结篇:

    - 【四个收获】

    > 1.颠覆了传统观念里对于好讲师的定义。口若悬河、学富五车的是好的演讲者,“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好的老师能够将知识传播给学生,并且让学生能够和自己的体验、感受进行关联,最后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

    > 2.认知过程六维度。自己对于知识的理解一直停留在浅层,多是在1、2层徘徊,想要真正达到在某个领域精通,唯有向3-6层深入挖掘,不断对知识进行加工和内化,形成自己的版本。

    > 3.老师要在营造良好课堂氛围和吸引学生注意力上面下功夫。不仅仅是做好课程设计,还要在课程以外的其他方面,例如课堂环境、课程形式、自身状态调整等方面做足准备。

    > 4.听对方表达时,要放下自我,不掺杂任何的个人主观判断(无我)。听完后,要将刚才的对话和自己连接起来(有我)。“不做评判的感受,是智慧的最高境界”

    - 【三个感受】

    > 1.大师风范。像是吴敬琏那些大家,年逾古稀,头发花白,他们讲课前不需要备课,一个人坐在那里,娓娓道来,从他的言语中就能感受到知识的厚重和深厚的底蕴,全都是随性而为,却让人感受到震撼。田校长让我也感受到了大师风范,课程内容看似散乱,实则做了精心的准备,像讲故事般娓娓道来,课程内容丰富而鲜活,古文顺手拈来,能够感受到他巨大的知识储备。

    > 2.匠人精神。认知的六个维度,让我懂得,量变不一定引起质变。如果只是停留在认知的浅层,书读多了而不理解和消化,就只配得上叫kindle;路走多了而没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那和邮差也无不同。与其读100本书而不消化,倒不如把一本书读精读透。对待工作也是一样,在一个领域持续大量地投入,聚焦、持续发力,最后一定有所成。

    > 3.心态开放。不要觉得自己比别人多读了几本书就感觉自己上天了,好像要和太阳肩并肩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学习永无止境。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多交流多讨论,会提升自己的认知层次,感受知识的碰撞,激发新的观点,对于知识的理解会更加丰富。

    - 【两个改变】

    > 1.刻意训练。目标:提升自己的专注力、思考力。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有意识地训练自己,例如保持30min专注于一件事、强制自己读完一本书后和伙伴分享自己的读后感。

    > 2.多交流。小组讨论交流观点,看其他人写的文章,和伙伴做分享......旨在提升自己的认知层次,丰富自己对知识的理解。

    - 【一个行动】

    > 1.用番茄钟,保持自己30min的专注力。

    > 2.学习ppt收获分享(自己创造机会)。

    > 3.看参加分身术伙伴的文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听田校长的课之《学习在对话中产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ijzy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