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秋日阳光缓缓地泄洒进来,小小客厅一角便温润起来,暖阳阳的。
泡一壶普洱,是那种朋友再三强调 “一定要自已喝,绝对不能送人” 的正宗稀有古树茶,嗅着袅袅茶香,轻松惬意的感觉便酥到骨头里。
这是一套特别老旧的房子,只有几十平米,堪堪能满足一家三口最简单的吃喝拉撒。而且,为了避开早起时的尴尬,起床时间都要约定好,最早的一人必须在六点以前,才能让最晚那个不至于上班迟到。
但是,即使是这样,这也是最让人感到舒服和留恋的房子,原因只有一个:
在任何角落,你的每人句话,都有回应。
也不是没有住过大房子,数层,几百平,前后院子,可种植可养植,前前后后花团锦簇、鸡鸭乱跑,明明是现代人心向往之的桃花源,却掩盖不了房子里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冷漠。偶尔抽空做出丰盛饭食,却要一个房间一个房间三邀四请吃饭的人,甚至,有时到得身后,连声呼叫,对方却端着不回应,瞬间心凉到脚底。
无回应处便是绝境。
也许有的人会说这不过是小题大作,但我为何如此介意回应?
事情大约要追溯到极年幼时。
应该是在一岁以前吧,那时的我肯定不满周岁,尚未学会走路,至多会爬。
父母出工时,总把我放在家里的木板搭成的简易床上。
睡醒的我,叫天不应叫地不灵,无回应时,便扣墙皮,偌大一面墙,硬是被我扣出一片斑驳,小小手指,一片血肉模糊。
再大一点儿,会爬了,睡醒后便爬到厚厚土墙上唯一的小小窗户边,看着窗外人来人往,听到妈妈回家的声音,那便是天籁。
也许是幼时睡醒无回应的绝望感,让我无限放大了对无回应境地的恐惧与厌恶。所以,时至今日,我仍然对回应有着近乎变态的渴求,我发出去的信息,如果没有回应,我宁可与之长决绝。
长久以来,我们以一直以为,孩子小,不懂事。
实际上,孩子幼时的经历,却左右了他的一生。
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亲人的回应。
我看见了你,我听见了你,同时,你把这些都告诉了我,或者,传达给了我,这便是回应。
回应,是在乎,是爱。
无回应处,便是绝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