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字【2016】049号
文 / 法锦
一位师兄讲的故事:说其和妻子在吵架,其妻说道:我都不知道你整天修行修行到底是在修什么?他说:修行就是在修心啊,修行是为了成佛度众生啊!其妻说:你都修不到不和我吵架,你的心修哪里去了?你连我都度不了,你能度什么众生啊?
他一听:嗯,有道理啊。吵架时怎么不知道修忍辱啊?度人时怎么不知道先度她啊?念了那么多的佛菩萨名号,怎么忘了身边这位天天在家为我煮饭洗衣的活菩萨呀?一时惭愧心起,立马有所体悟。
纵观佛陀的一生,在成佛后度化五比丘、忉利天为母说法、度一众亲人出家(含其子尊者罗睺罗),直至涅槃前度化120岁的须跋陀罗(最后一位弟子),用其一生的行为示现说明:真正的修行不仅要自利,也要利他。自利利他,是一体两面的修行。
基于上述角度,谈修行中一半和另一半的问题。比喻佛法中的“智悲双运”、“世出世法”、“理事境界”“胜俗二谛”、等概念。需要先说明的是:这一半一半并不是各50%的关系,也不是要说明“二元对立”,只是作为一种自我提醒,在修行中参考的“另一面”。
修行人有两个很难但又必须要过的关口:一关叫做自己,一关叫自己身边亲近的人。自己难在“习气”,亲人难在“业力”。处理得好有可能“顶天立地”,处理不好会被人骂为“逃避”。如果一个人能修好自己又能利益亲近的人,就是度化;如果做不到的话,人家会认为你在说废话。
所以,尽管你知道无我相,无人相,但还是要懂得圆融人我。
修行会碰到两个常遇但却不好协调的关口:一关叫不知道怎么回事(理),一关叫做不到那样子(事)。理,难在亲证无误;事,难在善巧方便。理事有碍容易到处卡壳,理事无碍才能自利利他。如果一个修行人理事一步步成长,就是精进行人;如果理事分裂,初则难入其门,后则易失初心。
所以,尽管你知道了很多道理,但你依然要把事情做好才是修行。
修行会碰到两个通俗却难以圆满的关口:一关叫对众生慈悲,一关叫要有智慧。这两样无法单独成长,慈悲不靠智慧把关容易变成纵容,智慧但没有慈悲为基础就容易修偏。真慈悲者易有大智慧,真智慧者会发大慈悲。如果一个修行人慈悲与智慧具足,则能自度度人,如果两者不齐不全,则不是真修之人。
所以,尽管你看上去很好,但若没有慈悲与智慧,都是表面上的好。
当我们在修行的时候,如果遇到感觉过不去的关口,要寻找一下这个关口的“另一半”是什么?法门既可以一门深入,也不碍无量誓愿学。佛法本身圆融具足,有些问题不是出在法身上,是出在人身上。比如现在教内常诤之大、小乘法:
在增壹阿含部的《佛说玉耶女经》有“如菩萨法,汝今修行,可得至佛。……吾今得佛,称善所致大乘教”和大乘净土宗之《佛说阿弥陀佛经》有“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各有内容互补,便是大小乘教法圆融的证明。
因此,在实际的佛法修行中,修行人需要注意“这一半”和“另一半”的事情。比如发出离心但不能忘了菩提心;祈求往生极乐,也发再来之愿;念累了可以拜,诵久了可以抄,静坐之余还有经行,闭关之外还有下山。如果能够“这一半”和“另一半”圆满地融合起来,那么修行就是一件生动且活泼的事,行者就是一个慈悲又智慧的人,这样的修行,岂能不自度又度人乎?
以上拙见,一半有理一半有误,笔者的浅薄无知,还请各大德同修批评指正为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