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心外无物

心外无物

作者: 青象 | 来源:发表于2022-04-26 11:22 被阅读0次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第一次看到这段对话,应该是在高中政治的考题里。题干大概是选择下面那个描写的是唯心主义,其中有一个选项便是上面这段话,而正确答案也是这个选项。当时只是觉得这句话读起来挺有美感的。对题目结果倒是毫无疑问,我不看花时花与我没有关系,我看花时,花的颜色在我心中分明起来,这还不是主观唯心主义?

    后来在一些课程中才知道这个先生是王阳明,明代伟大的思想家。大概了解先生的理论再去理解这句话时,便有了新的意思。其实先生并没有说花与心的关系,他只是说花与心都处于“寂”的状态。“寂”绝不是不存在,不然我的心也不存在吗?所以先生并没有说我不看花时,花不存在。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这句话真正的意思。“寂” 应当是事物存在的某种状态,或者说“寂”表明这个事物客观存在。而花在心中分明起来,则是花的状态瞬间由“寂”向“显”转换,因为我瞬间看到了那朵花。“寂”和“显”的状态可以同时存在,比如你看到了那朵花,而我没看到。这朵花对我来说是“寂”的状态,对你来说是“显”的状态。其实从物理的角度来看,我看不看花跟花的状态没有任何关系。不管我看不看花,花总在那里保持它自己的状态。也不管花看不看我,我也总在那里保持我的状态。这里可以理解为“寂”和“显”其实是花相对于我心的状态。

    花是如此,心也是如此。心本身的存在状态是静的,不动的,但包含着向“显”转换的无限可能性。一旦有事物进了我的心,那么我和事物就构成了一个情境。比如我看到了花这个情境。任何事物都是一样的,我看到了花,花也看到了我。此时花就在我的心内了,所以先生说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心外无物”是先生倡导的。这个词小时候就见过,一直没有深究它的意思。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应该是心外面没有物。心,这里认为是人的意识、精神、心灵;物,暂且认为它的意思是客观存在的东西。当然在先生的“格物致知”里面,物是解释成“事”的。这两者的差别在于有没有“我”这个主体参与。

    那时候,一直认为心外无物应该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父母和老师的教导亦是如此。因此考试成绩是最重要的事情。至于其他,父母老师一概帮你承担。一个好学生的典范就是乖乖上课,考试拿高分。自信,甚至优越感全部来源于考试成绩。从来没有时间思考人生的一些事情。比如你来人世间是做什么样的事情?你将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然而我完全曲解了“心外无物”的意思。它想表达的是仁者以天下万物为一体,即天下万物都是圣人关心的。关心,就是与心相关。漠不关心,就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心外没有其他事物了,说明圣人把天下所有的事物都纳入关心的范围,最后达到了心外无物的境界。如果我一天到晚只想着我自己,那么我的世界只有我。如果在自我实践的过程中,我和客观世界不断地发生联系,不断地把客观的事物纳入我关心的范围,那么我的精神世界会越来越宏大,我的生命也就越来越有价值。

    相同的词,不同角度的解释完全背道而驰,这也是我以前不求甚解的后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外无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imcy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