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觉得我是个“不合群”的人。
以前遇上有人约吃饭喝茶,我第一反应就是想办法推拖拒绝。
我不喜欢去太热闹的场合,一直觉得和人打交道是一件很累心,而且无用的事。
我也加过了宠物群,旅游徒步群,时不时她们都会组织一些线下的聚会。
刚开始我会去玩玩,后来发现每个人有着不一样的经历,不一样的成长环境,好象很难找到共同语言,慢慢也不再参加这些活动了。
我开始宅在家里,自以为那是一种更有追求的生活方式。
看小说,读书,学学画,慢慢变成了死宅在家,而“不合群”的人。
人都说“不合群的人往往都是优秀的人”。
人们常举的两个例子:
苹果公司CEO乔布斯,就是一个社交障碍患者!他不喜欢与人相处,情愿终日对着电脑,埋头研究代码。
微信之父张小龙,也是一个喜欢独处的人。找各种理由,不去参加腾讯的会议,压力大了,就听自己喜欢的歌,一个人去打打高尔夫,打打网球。独处的时光,足够让自己舒缓工作的压力。
优秀的人往往是高度自律,清楚自己的时间安排,工作计划。是因为不喜欢与人相处,才开始研究代码,还是因为研究代码,没时间与人相处,这是个顺序问题。
他们的优秀能够成功是需要整个团队的合作,而他们是如何与团队之间保持良好的运作,其实外人根本无从知晓,用他们的优秀来标注不合群的意义也没有什么可参考性。
优秀的人可以“不合群”也因为有其价值,大家更愿意包容他的“不合群”,让他在“不合群”里去发挥他更大的价值。
所以优秀与“不合群”,它们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
就好比有很多四十多岁的女人生完孩子依然很健康,却也不能得出四十岁的女人生孩子也很好的结论一样。
小B一直从大学开始就觉得自己比其他同学优秀,其他同学唱K泡吧,他就自己一个人去图书馆,别人有女朋友,他觉得是浪费时间,他要好好学英语。
可是每次考试就总是考不过别人天天去唱K的。
同宿舍那个交了个英语系的女朋友,英语水平简直突飞猛进。
毕业后,他决定当个作家,不用天天在社会上混,看人脸色,跟人打交道。
研究了各种经典,大伽的著作,写了投,投了被拒,拒了又写,折腾了一两年,能一月挣个几百上千块的稿费,离他想要的生活还差的太远。
当初夜夜唱K的同学,折腾进了电视台当编导,经常外出采风,编节目,和各类人打交道,有明星,也有小角色,但他都能相处融洽,一期节目录下来,收视率能令领导满意,团队领的奖金让大伙满意,自己在业内也有了知名度。
“不合群”而优秀的人通常是用“不合群”的孤独来思考,而不仅仅是学习。
孤独不一定能带来优秀,反而容易让人变成宅,宅着玩游戏,追剧,看小说,玩手机,那是自己给自己打造的一个舒适圈。
每一个人都需要孤独,但如果把这个时间全部变成”不合群“的死宅,反而是远离了痛苦,可痛苦才能让人成长,舒适永远都是腐蚀牙齿的蜜糖。
让我想起了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不可承受之轻》。
“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毫无意义。那么我们将选择什么呢?沉重还是轻松?”
有人说“不合群的人”是坚持做自已,不在意别人眼光的人。
小林是个内向的妹子,每次同宿舍的人约着一起出去玩,她都很不想去,又怕别人说她不合群。
问她为什么不想去?她说:总是和她们说不到一块,好多话题觉得她们聊得挺无聊,又只好附和。
我说:你可以找个话题呀。她说:她怕话题别人不喜欢,怕别人会提出反对的看法而她又不知道要不要坚持,而且她觉得自己带动不了气氛,说两句别人觉得无趣,也不说了。
她无法在这个群体里面找到存在感,每次去都是去当陪衬,去花钱的,宁愿躲在宿舍里听听音乐,看看小说。
朱朱也不爱和同宿舍的玩,因为她们只喜欢聊明星,聊衣服,聊穿越小说。
她经常跑去高年纪的宿舍,和她们一起在网上找兼职的工作,有时候一家公司开业需要好几个礼仪小姐,她们就大家一起去面试,有时候接单一起去街上做市场调查。然后赚到钱大家就去大吃顿,有些就攒着等放假大家就一起去户外旅游。
合不合群和在不在意别人的眼光也不相关,不合这个群,总可以有另外的群,只要找到价值观相同的人,总会有一群合得来的人。
如何任何一个群你都不敢兴趣,那就不是“不合群”的问题了。
“不合群”的人更容易自我,更容易缺乏好奇心,别人的事情不感兴趣,也不关心,只呆在自己的世界里。
而优秀的人绝对不会是“不合群”的人。
优秀的人的社交圈里只有与他同样优秀的人,和他可以思想交流,利益互换,价值对等的人。
“不合群”的相当大一部分人是否定社交的意义,觉得“不合群”才能让我远离价值交换,远离庸俗。
价值交换首先就是得证明自己有价值,如果自己有价值,又何惧与人交换。
而我在过去的很多年,都陷入这种怪圈,一方面觉得自己不屑与人交换,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可以与人交换。
其实最终还是自己在逃避,逃避别人对我自身价值的审视,没有自信去面对别人的优秀,更无法接受自己无法与她们价值匹配的事实。
而宅在家里除了思考,并没有把自己变成更优秀的人,任何思考没有基于现实的基础都是空想。
好比一个作家,没有经历过人生的苦难,没有经历过热恋,失恋,他的文字里也没有感同身受的温度,没有爱时浓烈和失去时惶然失措。
所以去年我决定结束自己“不合群”的生活,让自己学会融入各种圈子,接触不同类型的人。
亦舒说“一个人必须学习与自己不同类型的人相处,不然生活何其孤苦。”
我遇到了活泼外向的,沉静内敛的,可爱乖巧的,泼辣傲骄的。。生活里不是没有美,是我缺乏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我的朋友和我认识了十多年,每年都是她约我一起吃一顿饭,就这样我们还依然维持着联系。
她的投资打理的风生水起,早已跨过了我的阶层。
我一向觉得社交圈很广,只为了挣钱的同学,她这几年一直在参与公益社群活动,支助失学儿童重返学校。
而我在我自己的世界里除了怡然自得之外,一无所获。
我错过了很多在别人身上学习的机会,三人行,必有我师,古人诚不欺我。
“不合群”并没有让我变得优秀,而是自我感觉良好才让我选择了“不合群”。
真正的学习和成长实际是在这万丈红尘之中,在人与人的相处之间。
留一些时间给孤独,让我们反思,让我们看清楚自己,更理解别人,更关怀世界。
但让我们优秀的从来都不是“不合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