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资治通鉴》中的“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资治通鉴》中的“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作者: 品茶敲句 | 来源:发表于2017-11-24 16:49 被阅读233次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党章明确规定的选拔干部的根本原则,一直不知道出处,近来读《资治通鉴》,才发现司马光同志曾就此问题结合历史事实做过精彩绝伦的论述。

            《资治通鉴》开篇第一句:(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区区二十四个字,隐含了多少腥风血雨和兴衰覆灭。晋国世袭四卿中最有权势的智家被其他三家灭族,从而魏赵韩三家分晋,七国之形立,中国从此进入战国时代。

            对于智家的灭亡,司马光老先生做如下之评论。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

            翻译过来就是:

            智瑶的灭亡,在于才胜过德。才与德是不同的两回事,而世俗之人往往分不清,一概而论之曰贤明,于是就看错了人。

            所谓才,是指聪明、明察、坚强、果毅;所谓德,是指正直、公道、平和待人。才,是德的辅助;德,是才的统帅。

            云梦地方的竹子,天下都称为刚劲,然而如果不矫正其曲,不配上羽毛,就不能作为利箭穿透坚物。棠地出产的铜材,天下都称为精利,然而如果不经熔烧铸造,不锻打出锋,就不能作为兵器击穿硬甲。

            所以,德才兼备称之为圣人;无德无才称之为愚人;德胜过才称之为君子;才胜过德称之为小人。

            挑选人才的方法,如果找不到圣人、君子而委任,与其得到小人,不如得到愚人。原因何在?因为君子持有才干把它用到善事上;而小人持有才干用来作恶。持有才干作善事,能处处行善;而凭借才干作恶,就无恶不作了。愚人尽管想作恶,因为智慧不济,气力不胜任,好像小狗扑人,人还能制服它。而小人既有足够的阴谋诡计来发挥邪恶,又有足够的力量来逞凶施暴,就如恶虎生翼,他的危害难道不大吗!

            有德的人令人尊敬,有才的人惹人喜爱;对喜爱的人容易宠信专任,对尊敬的人容易疏远,所以察选人才者经常被人的才干所蒙蔽而忘记了考察他的品德。

            人人都知道三家分晋的故事,却很少提及智家的灭亡。当初,晋有三军六卿,后来智宣子的父亲智文子联合魏侈(魏襄子)、韩不信(韩简子)奉晋定公之命,帮助赵鞅灭了范氏、中行氏,形成了两军四卿,智魏赵韩四大世袭家族把持朝政,而以智家为首。

            智宣子在位的时候,想立智瑶为自己的继承人。其族人智果曰:“不如宵也。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弗听,智果别族于太史为辅氏。

            翻译过来就是:“他不如智宵啊!智瑶五大优点:身材高大一表人才、精于驾车射箭力气很大、多才多艺什么都会干、文辞优美巧言善辩、勇敢坚强极有毅力。但有一个缺点:心狠不够仁厚。五项长处在这一项缺点的指导下管理国家事务,谁能和他合得来?智瑶即位,会给智家带来灭门之灾。”智申不听智果的建议,仍立智瑶为继承人。智果同志担心将来有一天会殃及自己和家人,就到管理户籍的太史那儿,把自己这一支人从智氏宗族中分出去,改为“辅”氏,从此另立门户。

            插个小曲儿

           姓氏是从周朝开始发扬光大的。古代姓氏是分开的,所谓姓别婚姻,氏别贵贱。姓是区分来源的一种身份标志,上古八姓有姜、姬、妫、姒、赢、姞、姚、妘。看见了吧,都是女字旁,哈哈!估计都是从母系氏族传下来的,所以以后不要说跟父姓了,大家都是跟母姓来的,同姓不通婚。而氏是为了区别贵贱,是从官职、封地等来的。一个姓根据家族中贵贱之分有好多个氏,其实是一家,所以不能通婚。比如上面说的智宣子和智果,都姓姬,和周天子是本家,但是属于智氏,后来智果把自己的一家改为了辅氏。更著名的是《芈月传》里的芈姓,是楚国的国姓,楚王屈原啥的都姓芈,但楚王的氏是熊,大夫里面芈姓的氏族有屈(屈原)、景(景差)、昭(昭阳)三氏(三户),这就是《史记》中的“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三户。对了,对于女的,一般称姓,所以叫芈月;而男的,一般称氏,叫屈原。虽然直接把姓加在古代男人前面的也很常见,比如姬发、姜子牙、嬴政,但这是错误的,属于以讹传讹,也没有史书中这么写过。比如秦始皇嬴政,《史记》中明确记载:名为政,姓赵氏。也就是他的氏为赵,所以应该叫他赵政,《荆轲刺秦王》里巩俐演的赵女就这么叫他;因为是秦王的儿子,也可以尊称他公子政。另外,孔子实际上是子姓,孟子是姬姓,但史书上都叫他俩孔丘和孟轲,孔和孟都是氏。

            言归正传。智宣子挂了之后,智瑶继位为智伯,就是智襄子。这个人果然如智果预料的一样,色厉内荏,外强中干,还欺凌其他三大家族。分别向韩康子、魏桓子、赵襄子三大夫勒索土地,韩、魏两家开始不想给,但听了谋士的话,知道上帝要让其灭亡必先让其疯狂,就给他土地助长他的傲气。其中两家的两个谋士的话,很值得人深思。

            韩康子的谋士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

            魏桓子的谋士任章曰:“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奈何独以吾为智氏质乎!”

            这两段就不翻译了,感觉原文更有韵味。

            结果后来赵襄子坚决不给,智襄子同志大怒,两个箱子碰一块,都不是省油的灯。智襄子联合韩、魏两氏攻击赵襄子。赵襄子慌忙退守根据地晋阳,被包围并引晋水灌城两年之久(前455年 - 前453年)。在即将获胜之际,智襄子的谋士絺疵(读chi ci,絺应该是氏,因为这是个周朝时的古地名,在河南沁阳县西南,应该是以封地为氏)看到韩、魏两氏有兔死狐悲之意,于是告诉智襄子说两家必然会反叛,让其做好准备,结果智襄子狂妄至极,将絺疵的话告诉了韩、魏二人,絺疵一看大难临头立即要求出使齐国跑了。韩、魏甚为惊恐,于是火速临阵倒戈,与赵氏联合反攻智襄子阵地,智瑶同志被擒之后砍头,脑袋被赵襄子作成爵用来喝酒,家族全部被灭(只有智果同志因为带领全家改为辅氏从而得以幸免),所有的领地被韩、魏、赵三家所瓜分。

            对于这件事,司马光同志最后总结到: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深刻阐明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真谛。

            虽然每个历史时期所谓的德有些许不同的要求,但对于领导干部来说,范仲淹老先生在司马光同志27岁的时候写了一个流传千载的标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最后一句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在全国县委书记研修班上专门引用过。

            很多贪官,都是凭真才实学从最基层一步一步干起来,虽然也干出了很多的成绩,创出了很大的业绩,但因为放松了理论学习,淡化了理想信念,忘记了宗旨意识,扭曲了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结果德不配位,用手中的权利谋私利、肥自己、损国家、害人民,最终锒铛入狱甚至身死家破。

            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我就不多联系了。有感而发,不知所云,我还是再去读两遍原文吧。

                                                                                                   写于2017年8月1日凌晨

                                                                                                        改于8月18日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资治通鉴》中的“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isfb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