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7486607/e8c18c8841bc9a78.png)
不知道你是否还记得过去课堂上老师说得那些“跑题”的话?
说来奇怪老师一本正经教授的知识,没过五年就已经都还给老师了,基本没什么能记得住。可是老师说的一些题外话,心里竟留下了残影。特别是一些当时听起来很新鲜你不知道的事情,或是比较有共鸣的事情,N年以后自己还是会记得。
其实我们并没有去刻意记得那些题外话,可就是理所当然得放在了脑海的深处。反而需要刻学习记得的原理,倒是统统没有储存进大脑。这是怎么一回事?
一来那些题外话有趣生动,二来他不是我们正统要学的知识,考试不用用到,心里也就没有了负担和压力。听过忘记了也没事儿,但这种轻松的状态却可以让自己学到更多的东西,会给人带来有益的收获。
这种“题外话”的方式也可以用到我们的学习上。老师讲的理论,你不一定能时刻记住,但老师把知识类比成一个场景 一个案例,你就会记得更久。
语文里的比喻句修辞手法,如果跟你说正统的比喻句原理:它是一种常用修辞手法,意思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你记个两三天你可能还记得,但是过了一个月早就抛到九霄云外了。
但给你一句场景的比喻句:弯弯的月亮像一条小船挂在夜空中。
你就能进行联想,每次抬头看到月亮你都能想到这句比喻句,月亮的弧度像我们坐的船一样。并且何时何地你自己也能创造出一句比喻句来。
平时看书的过程里,你通过作者的解释知道了它知识点的意思是什么了,可等你过了一段时间早已经把这个理论点忘怀了,更加想不起要去使用实践它了。因为在当时你没有去类比思考成另一样方便你理解的事物,联系不到其他的领域,对你来说这个知识点就是无用的。
工作以后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不论什么工作,有些事情都是相通的。
你的这个经验现在适用,到以后换别的工作一样也能用到。类比就是能把看似不想关的事情,巧妙结合在一起。为什么同样在学一样东西,有的人能发挥得更好,就是因为他能类比成更多的场景运用,能表达出更多不同角度的观点。通过自己的思考,能产生出新的想法。
这也是一个人思考的意义。如果你只是去简单记住一个定义,一个道理,你根本无法掌握精髓。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里,有很多实用的干货文,可当放到自己的身上,你就是用不了。干货怎么来的,他人也是通过书籍,再结合自己的一些经历总结出来的。他不只是能类比成你看到的那么一个场景,他还能类比成别的场景里,可以用在他自己更多小事的工作上。
但我们的学习总是徘徊在他说的那个点上,不能跳出别人所设定的意思、条件,通过自己的思考酝酿出不一样的东西,类比联系。
不要总在核心地带里环绕和关注,有时走在越边缘的地带,去联系一些“题外话”,你能发现更多的意外惊喜。
![](https://img.haomeiwen.com/i7486607/630eb0765729df77.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