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9154264/33179138ace0838c.jpg)
五微·其一(上)
贤对圣,是对非。
觉奥对参微。
鱼书对雁字,草舍对柴扉。
鸡晓唱,雉(至)朝(招)飞。
红瘦对绿肥。
举杯邀月饮,骑马踏花归。
黄盖能成赤壁捷,陈平善解白登危。
太白书堂,瀑泉垂地三千丈;
孔明祀庙,老柏参天四十围。
照例先区分平舌、翘舌音:
“参、字、草、三、祀、四”声母是平舌,其余拿不准的,读翘舌问题不大。
说一点自己的感想——
越读《笠翁对韵》,越是惶恐。这本著作名为孩子们韵律的启蒙,可作为成人的自己,却阅读越惶恐。其实自己所谓的解读,不过是在兢兢业业地查着资料和粘贴上自己有限的知识储备而已,根本不能参透其中蕴含精华的万分之一,所以,越读越惶恐,但越惶恐越要读下去。它涵盖的知识面是如此之广,满盛了古人几千年的智慧与哲思,那些或浅或神的为人安身立命的道理铺陈,发人深省的反面典故等等,随着一字一句有限的解读和查阅,甚至会泛起一丝羞愧:早在几千年前的古人们就为孩子们的精神纲领高屋建瓴,而很多道理,几千年后的成人也未必可以参透和领悟,应了那句话: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又想起一位知名人士说过的话:现代文明社会中的我们,不过是在啃祖宗的老本而已!
那就继续啃吧!
这一阙笔者读出了一些道理的暗藏和为人的基础修养。
“贤对圣,是对非。”
这句工对,我理解是“上有封顶、下有底线。”人,立身于世的最高境界就是做圣贤和具备辨别是非的基础能力。
圣贤一般是连用,既指品德高尚德志超群的人,也是圣君和贤臣的合称,还泛指神、仙,佛,菩萨等,意外的是,圣贤还泛指酒,有唐白居易 :“九酝备圣贤,八珍穷水陆。”宋苏辙 :“庭菊兼黄白,村醪杂圣贤。”
而是非,是对事物对错的一个基本判断,“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记·曲礼上》
如果说“圣贤和对错”是精神意旨方面,那接下来就是付诸行动的实际操作:
“觉奥对参微。”
这两组词很现代,乍一看不明所以,但拆解之后就不难理解了:
觉和参,是动词,大多用于教育、宗教等方面,表示懂得深奥的道理和参透微妙的意旨。
“觉奥”,很多文化创意和教育培训机构喜用这个词语起名字;“参微”,造个句更容易理解:在大师的指导下,他逐渐参微到音乐的奥妙之处。
“鱼书对雁字”
鱼书和雁字都是书信的代表。
先说鱼书,为了使书信在传递过程中不致损坏,古人常把书信扎在两片竹木简中,木简多刻成鱼形,故称“鱼书”。
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可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尺素指的是小幅的丝织物,如绢、帛等,古人常用其来书写文章或书信。
雁字,信手拈来的词语就是“鸿雁传书”;小时候背诵的:大雁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所以说是“雁字”吧。
“鸿雁传书”是一个关于苏武的典故,原文很好懂,抄录一下:
汉·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数月,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其实觉得苏武挺冤的。先是老单于不安规矩出牌,将他扣押;后终于可以回国了,新单于又说苏武已死。好在汉使者用了“鸿雁传书”的计谋,终于苏武在十几年后得以回到自己的国家。
随便提一嘴,苏武牧羊,并没有耽误他娶妻生子哦。
关于“雁字”,如宋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有“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后谱成了歌曲,大妈们最爱唱了。
“草舍对柴扉”
草舍柴扉指生活的环境差。但意在诗外,似乎有“安贫乐道”之意。
君子固穷——《论语》,倒不是说人一定要穷,才能称为君子,而是即便是穷,君子也能安贫乐道。荣华富贵迷人眼,功名利禄乱人心,其实有时候物质上的“穷”带来的恰是精神上的“富”。当然这是相对而言,没有任何道德绑架之意,如果物质与精神都富有了,自是“兼济天下”的贤人了。
“鸡晓唱,雉朝飞。”
鸡晓唱,自然是闻鸡起舞的典故。
说说“雉朝飞”,战国时期,齐国有位隐士叫牧犊子,五十岁了没有妻子。一天他在荒野外捡拾柴火,看到野鸡双双飞过,一时感慨万千,遂写下了《雉朝飞》。言下之意自己还不如只野鸡,野鸡都有个伴。孤独的意味扑面而来。
“红瘦对绿肥”
太出名了,李清照的词,就不赘述了。
“瘦和肥”,指颜色的多与寡,李最爱用,后来的人也爱模仿,但总觉差强人意,读得一身鸡皮疙瘩。
参考:
《笠翁对韵》《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古诗文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