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书札记27】《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6:课后反思

【读书札记27】《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6:课后反思

作者: 宁超群 | 来源:发表于2021-02-27 16:03 被阅读0次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这句话常常被人用来证明反思的重要性及其可期待性。事实证明,有的人天天写反思,课课写反思,未必是名师,甚至连“明师”(明白之师)也算不上,为什么?因为反思怎么写才有效,这句话的核心问题没有解决,你的“反思”非叶先生所说的“反思”。理想的反思是什么?现实的困境是什么?怎么破解困境?

    1.课后反思的内涵

    课堂就是针对问题及其目标提出策略,用行动来践行决策,获得一定的成果,最后获得一个课可以评估的结果,课后的评估过程就是课后反思,即:将自己的预测(教学目标)和实际情况进行比较。

    2.现实的困境:三大模糊

    (1)目标不清。特别是语文课,“模模糊糊一大片”,课前没有清晰的目标描述,大多数老师即使上完了一堂课,也说不出这堂课他究竟想让学生掌握什么,而是把自己做过什么,作为这一问题的回答。

    (2)忽视学生的学。老师讲课堂策略中自己的行为或集体的行为部分,当成了学生的学习过程,缺乏一种意识:课堂学习是每个孩子不能例外的事情,你必须清楚,自己要让每个学生在学习。

    (3)忽略学习效果。医生的药有没有效果由病人的病情有无好转说了算,现实中的教学有没有效果,是由老师说了算。

    3.改变策略

    (1)课前明确清晰的目标,即课后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与能力,哪怕掌握的部分知识是感受性质的,教师的心中也要能够获得清晰的描述。

    (2)依据掌握的其他信息定出课堂教学策略,尽可能在课上及课下进行检测,用检测出的结果,来检测我们的目标、策略是否合理有效。

    (3)形成一种反思习惯,要持续追问,如:那些方法能够得到更有效的课堂反馈?

    4.反思方式

    (1)直接在有效教学框架中用红笔做批注,对解读、目标、预习、板块及清单任何一处成败做批注。

    (2)录像回放法

    (3)“现象式描绘”法

    5.反思主体:教者自己、观摩者

    6.反思目的

    不是为了自我满足、自我阿谀或者相互阿谀,而是为了让教师的目光更敏锐,更能够发现问题,提高效率。

    7.课例《燕子》的反思:语文味与阅读教学的整体感

    (1)语文课程除了接受一些经典的传统精粹外,主要是训练学生拥有解读所有语文文本并与之对话的能力。

    (2)即使在某些时候,知识本身因其复杂性和深邃性而无法被说清,但是作为教学过程,却仍然可以是清晰的。

    (3)课堂里,要明确地让学生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做这个是“为了什么”。

    (4)语文课堂要关注的是作为知性发展的语文学习而不是非知性的情绪激发。学习最终是学生的事情,学习目标,最终指向的是每个学生要达到这些规定了的目标:掌握某些知识与技能。只有教师的讲授是最好地实现这些目标的时候,教师的讲授才是有效的、有意义的。但是,只要学生的学会学习(包括学会独立思想和学会独立完成技能性的作业)是一切目标中的核心目标之一,我们就必须对教师在课堂上的自我陶醉予以警惕。

    (5)语文教学真正的规律性,或者说更为合理的步骤,应当按照“浪漫-精确-综合”的认识过程来安排。因此,阅读教学首先呀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感受力”。无论在什么时候,感情都是从文本中读出来,而不是逼入文本中的,只有恰如其分的感情,才是真正的理解文本之路。

    浪漫与综合阶段都是对文本的整体理解,不会破坏文本的整体感和教学的整体感。教学的整体感目前尚不宜被追求,这会误导大家的课堂教学。事实上,课堂研究目前迫切需要的是进入“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第二境界,而不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第三境界,因为不经过第二境界,永远只是第一境界的“见山是山”,而无法抵达第三境界的“见山是山”。解决办法就是先设计一个指向整个问题的问题,一次笼罩全文,也笼罩全文的教学。而对此的解答,又必须细化到对每一部分的精确分析,最后再回到整个问题上,达成对这个问题的整体解答,也就是经历一个“浪漫”(依据感受在心里试答此问题,但不能充分)—精确(在各部分中寻找解答此问题的线索)—综合(综合所得,达成对此问题的解答)的完整过程。这部分跟日常提倡的“大问题”教学,“大单元”教学,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札记27】《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6:课后反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izpf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