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正规的求学之路算来十三个年头有余,以一个亲身经历者的身份在这里吐槽,也许有着“当局者”的迷惑,但是没有遭受摧残就没有发言权。站在大学门里,回望身后求虐路,也是醉了。
从小学到高中十二年,为应对各种考试,几乎从早到晚都在背单词、看例题、做模拟卷。这种教育模式很惯用也很省心,绝大多数老师都不会费神去给我们传授一些重要的学习技能——比如,在没有外人管理时如何安排自己的日程表,如何根据自己的个人特点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读中小学时,那种老师家长联手强压式的管理,在大学已经不管用了,大学老师们不会一天从早到晚贴身监督学了。不过,在校园里却出现了一种“怪圈”,有的高等院校为抓学风,实行严苛的考勤制度,而经历十二年填鸭教育的学生却渴望自由,学生却将用十二年光阴换来的“自由”打游戏,看电影。
如今大学里流行一首打油诗:“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天一门课,一周一学期。”后两句,大体就是期末临考前中国大学的典型场景。每学期的最后两周,各门功课的考试密集展开。不管学水,学渣,学酥,瞬间变学霸。这时候各个学校的图书馆基本“一座难求”。也难怪,大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每年的考试都是这么应付过去的,等毕业后被指缺乏专业技能、缺乏竞争力,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这里就给我们的教育改革提供一个思路,那就是我们的基础教育应该教会学生们应该如何自己学习。我们学习的本质是去面对未知,去探索,去创造。改革的另一个关键点是基础教育要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和研究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我们的教育症结在于对教育本质追求的本末倒置。基础教育阶段没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乐趣,一般学生从高中的苦海解脱之后,都会将进入大学视为彻底解放的一个开始。大学的环境自由宽松,这样安排的初衷,是便于学生能将时间花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增长自身知识,激发研究潜能。而在很多家长眼中,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在学生爱玩的年纪管住他们,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把他们送向更好的大学。其他的事儿,都可以留到大学再慢慢说。可事实是,大学教育以专业知识的传授为主,之前中小学老师们没教的内容,大学老师更加不会教。毕竟,一个人到了成年的年纪,再回过头来学习“应当如何学习”,未免显得有点太晚。
人类天生有好奇心,探寻知识本是奇妙而富有乐趣的。然而,基础教育阶段并没有慢慢培养学生爱学习、会学习的习惯,而是选择了更快捷更简单的办法——用强制力逼学生学习。这样做的结果,是让学生们几乎不觉得“学习”是一种乐趣,“不爱学习”几乎是必然的结果。强扭的瓜不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