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股市最早是在2015年,经朋友介绍买了两只股票,由于没有相关知识不懂风控,最终股价腰斩,后来连账户密码都忘记了。
之后便是2018年,买入基金,因为相信新能源是未来趋势,购入新能源汽车基金,没想到一路下行,懊恼不已。
想必与我经历相同的股民不少,也多有这样的疑问:为何庄家总是盯着我口袋里这点钱?我一投,便下跌?
现在回头想想,其实这是人性使然,韭菜的想法都是一样的。
要想做好股票,就要反人性,别人恐慌我贪婪,别人贪婪我恐慌。
时常自问:为什么我们看好股市了?为什么我们看好某个题材了?
假如这只股票这个题材趴在地板,想必很少有人关心吧?
我们看好,还不是因为说的人多了,成为话题了!
因此,大家看好的,恰恰是一路高歌猛进势如破竹的股票,“因为看到它很好,所以选择”,这是最大的错误逻辑。
正确的逻辑应该是:“因为相信它会好,所以选择”
炒股也好,基金也罢,炒的是预期,是未来,而非历史或当下。
历史或当下会给未来做参考。
说到历史和预期,不得不说“高高在上”的科技股:
因不能免俗,在19年中旬跟风进入科技基金,5g,半导体,网络安全等若干只,
很多人说,已处于“鱼尾行情”,但这次我没有抛弃,因为中国最高级的会议,已经明确中国今后要“科技兴国”,要“国产替代”,要“弯道超车”,因此,坚定持有科技类基金至今。所谓鱼尾,没人知道这鱼到底有多大。
现在依然很多声音质疑科技股涨幅过大,已经见顶。但我想说的是,顶是相对于历史而言,对于未来,现在仅仅才是开始。今后万物互联的世界怎会缺少科技的创新?好比2003年上大学时的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世界上会有支付宝微信、美团、滴滴这类神奇的科技项目。
回到前面提的2015和2018两次炒股的经历,
2015年买过以后,并未关注,导致股票做了过山车,几经涨跌,我却浑然不知,这是炒股一大败笔。
2018年买的新能源汽车,因长期走低,产生恐慌和厌烦情绪,在2019年初逢高逐步卖出,现在回顾,卖在了低点。明明选对了方向,为何不坚定持有?
因此今后的操作方向是:
1,优质科技基金坚定持有
2,消费类蓝筹基金长期持有
3,看好疫情后的基建,做波段
买卖规则
1,达到浮盈目标,取出浮盈部分,落袋为安
2,止盈止损目标以内,不在意短期波动
3,浮亏达到10%以上,小跌小补,大跌大补。
4,永远不满仓,永远不满仓,永远不满仓(仓位决定心态,这十分关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