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医疗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应运而生,也顺应了人们随时想要进行健康咨询的需求。其存在的意义在于,免去常规看病那些繁琐的程序,让医患交流变得更加简单。同时,降低这种咨询门槛后,身体出现状况立即寻求专业医师的建议,也是移动医疗把疾病从治疗为主转为预防为主的任务。
医疗服务是用户刚需,与其他行业有显著区别的是不分地域、不分性别、不分年龄,每个人都会有医疗服务需求。从媒体上经常能看到看病难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医疗行业从业人员共有650万,以中国13亿人口来计算,平均20个人里有一个从事医疗服务行业。但这不是最关键的,而是医疗资源过度集中导致的,根据百度指数数据统计,搜索挂号的地区北京遥遥领先其他地区。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表面上是医疗优质资源集中于北京,换成其他地区也如此,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城市,20%在乡村。换句话说,北京和其他大城市就是线下流量入口。
这种资源不对称带来的是成本的不断增加,无论是患者(用户)还是医生都存在这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导致了看病难(找医院找医生)、看病成本高(求医开销)。而且信息不对称也导致了医患关系的不协调,今天这个医生看明天那个医生看,治疗方案根据医师水平会有差异,最严重的就是导致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到这里患者(用户)需求很明确了,找靠谱医生、节约时间和费用。而医生的需求是高效率低风险的给出治疗方案。
我们想象这么一个患者(用户)场景,有需要去医院,拿出手机搜索下附近的医院,找到对症的医生简单沟通下,决定去后挂号,不认路可以地图导航过去,到了医院后还可以室内导航直接到达诊室接受医生的治疗。
有患者(用户)场景就对应的有医生场景,一个医生突然收到手机上一个患者(用户)的信息,经过简单沟通后用户决定前来诊断。在患者(用户)来的路上通过手机查看了病例,为了保证更好的治疗效果实时与其他医生讨论了下治疗方案,在给用户诊断给出治疗方案后,同步更新了患者(用户)的病例。即便患者(用户)换个医院换个医生,也可以保证治疗的延续。
这两个场景解决了用户和医生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用户在节省时间、费用成本的前提下找到了合适的医院和医生。而医生即便是资历浅,通过与同行的沟通后给患者(用户)合适的方案。并且可能约定了后续的治疗。为了达到这种医患关系,需要一个底层的数据支撑—电子病例。
春雨医生和杏仁医生都是这两年兴起的移动医疗团队,不过,两者不同的是,一个并行的是门诊前模式,一个并行的是后模式。
春雨医生是从自己最擅长的医生端接入,通过一个电子健康档案模块EHR,将监测设备(硬件)与医生端连接起来,帮助优化医生的诊断和咨询服务。在“春雨医生”这一端,有一个专门的数据呈现平台,数据会被以可视化的形式呈现给医生,医生可以查看数据,解读数据,并为用户提供包括健康预警、健康风险评估、健康干预以及健康提醒功能。益体康是做移动健康监测终端和技术解决方案,在和春雨的数据接口打通后,春雨平台上的医生可以从益体康的设备中得到参考数据,譬如心率图、血压、血糖等等。
前期搜集靠硬件,后期的数据结构化则由春雨医生团队自己来完成,方案是根据现有的慢性疾病分类出不同用户群体,将群体用户背后的数据标准化。
春雨医生对自身的定位是“医院前端的服务体系”,通过提供医生和用户之间便捷的交互通道,帮助用户解决一些身体状况的初步咨询,然后医生提供一些专业性的建议,或者把患者引导到一个合适的医疗体系中去检测治疗。
医生会有时间来回答用户的提问吗?移动互联网使得这一切成了可能,医生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回答用户的提问,同时,因为减少了沟通的成本,用户在描述身体状况时可能会不是很全面而精细,医生会引导用户去完善信息。一般情况下,用户跟医生的交流次数是五次,多的则会超过一百,这就是移动互联网的优势。
那么,还有一个时效性的问题。怎么保证用户随时提的问题能快速得到医生的回复?用户提的每一个问题都会推送给同一个科室的几千名医生,不可能在某一时刻所有的医生都在忙。这样下来,春雨平台平均的回复时间在3分钟以内,并保证半个小时以内100%回复。
当然,光用文字语言等描述身体状况可能得不到更精确的服务。因而,春雨也在筹划建立健康档案,通过跟一些硬件厂商合作,打通双方的账号系统,通过这些硬件检测到的数据可以直接上传到春雨的数据后台,医生在进行判断时可以直接看到相关联的信息点。
移动医疗是个很大的市场,涉及很多因素,谁都不可做到大而全。
春雨的核心产品主要分两部分,第一个是集合既往问诊的大数据进行搜索引擎的匹配,进行自诊和问诊。第二个是医患之间线上或移动端的问诊与沟通。即陌生人拜访陌生医生的“陌陌模式”,因为用户与回答问题的医生之间都是素不相识的,所以他们的提问与回答主要遵循的是一种“轻问诊”的模式,比较适合体检报告阅读,健康养生,日常感冒,怀孕和育儿的一般性问题,妇科、皮肤、美容、性病类的简单咨询,但也因此用户粘性不够,怎么来怎么走。痛点就在于咨询,春雨的分类很差,想要找到对口的医生很不方便,进入“重科室”或“重患者”问答环节,医生无论如何也不敢做有担当的干预建议,一定是回答“请去正规医院就诊”之类的话。相对来说看病,开药方,拿药,更偏向当面咨询医生更有保障。病情描述再详细,难免担心有偏差。
相反,杏仁医生走的就是跟不一样的模式。
杏仁医生是一个患者匿名交流平台,帮助患有同样病症的人群自助与互助。用户可以上传自己的病历资料简历电子病历。是一款面向医患的沟通工具。主要方便医生管理病患的资料,做诊后追踪等。
对于医生而言,“杏仁医生”解决的是保护医生私人空间+病历管理+即时追踪问题,与其他医生管理App很不一样的是,“杏仁医生”交流平台建立在微信上,在医生手机和病人微信间搭起一个桥梁。医生会获得一个“杏仁号”,而避免透露自己私人手机号或者其他账户,而患者这端可以用微信扫码或者直接添加杏仁号,与医生进行交流。医生可以给患者免费匿名通话(服务器回叫),群发消息等。
在患者这端,医生是以微信公众号形态出现,患者可以利用碎片时间上传自己的照片,发送实时病情,而医生则可以在App端实时生成病历,进行存储和管理。但是这种模式下,很难保证平台医生的质量。所以,杏仁更加鼓励面诊在前,随访在后,建立的是一个病人和医生的随访式交流平台。
关于用户,杏仁医生主要覆盖那些需要长期跟踪和交流的科目,比如产科、儿科以及肿瘤科等,帮助完成复诊、用药通知等环节。对于看病咨询,处于传统的观念出发,人们还是更偏向于先门诊,后随访,毕竟对于病情,文字描述再详细,也总会担心有偏差,杏仁的后模式,恰好消除了患者的顾忌。这一模式或许在医患沟通领域会更有竞争力。
然而,面对春雨医生的大数据布局,杏仁医生该何去何从,还没看明白,不敢胡乱揣测。
按照惯例,凡是有大量资本在某个国家高管制行业活跃起伏的时候,就意味着国家政策开始在该行业领域逐渐放宽松,从2013年下半年以来,资本对移动医疗的热切关注已经是看得见的事实,2014年更是各路投资者必看的一个领域。互联网与医疗的结合才刚刚开始。或许,移动医疗的爆发点正在来临,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