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散步,突然想起了个真实的故事:在北京一个交通路口,一个骑电动车送水的小伙子,因为速度偏快,蹭着了旁边一位骑自行车的北京大爷。北京大爷大爆粗口:“你们外地人@#¥%%••••••”。很明显,小伙子是来北京打工外地人,北京大爷对小伙相当瞧不起,且粗口粗的让人脸红。
消息披露以后,很多人都对北京大爷提出批评。可是接着呢,网上又出现一个北京小伙子自己录制的视频,一副“行不改名坐不改姓”的好汉状,表示坚决支持北京大爷,并且变本加厉的用粗口诅咒外地人,认为外地人不应该到首都来谋生,北京“不需要外地人来建设”。
忘恩负义?“两石”激起千层浪,对这两位北京人的言论,舆论批评铺天盖地。怎么了?天子脚下,首善之区啊,为何对外地人有这么大的意见?以至于人和人之间,分层、撕裂、对立到了如此程度?
我想到了三条。
首先,把人分成不同的群体,贴上不同的标签,配以不同的语气、表达方式是不合适的,这是一种显而易见的地域偏见。可是,把人划分成不同的群体,又是人的本性,是人生存、发展,自我实现、自我安全的需要,其实难以避免。而且,地域化的标签,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有他一定的原因在,尽管可能是被放大的了几个个体表现。比方说,说到河南人,有人就联想到“骗子”、“民工”,说到东北人,有人会联想到“失足妇女”、“低俗粗暴”,说到山东人,会联想到“仗义”、“大汉”、“固执”等等。这些“刻板印象”是长期以来历史文化造成的影响。这里的列举不带有任何定性色彩,不过是个人心中的一种标签化的表现。实际上,大家都一样,标签上的内容不同而已。 但是,作为理性人,应该充分认识的“地域歧视”、“地域偏见”的危害,有意识的提高自己克制偏见和歧视的能力——事儿虽然是那么个事儿,但我们得学会懂事,并且知道如何趋利避害。
忘恩负义?第二,北京大爷和小伙子的态度,看上去充满优越感,强悍无比,其实是一种色厉内荏的表现。因为他们本身强烈的不安全感,才造成了对外地人严重的排斥心理。也就是说,他们二位在北京,属于“弱势群体”,是“受欺负”的。他们本身就有迁怒于人的情感需求,而且尤其惧怕别人抢占他们本来就不多的生存资源,——我的蛋糕本身就不够吃,你们还来分,还让不让我们活了?而真正北京的“大佬们”,对所谓“外地人入侵”,基本没啥感觉,因为他们的地位牢固,无可动摇,除了他们同阶层之间的斗争会给他们造成威胁之外。
忘恩负义?第三,关于该不该“感恩”。北京大爷,特别是北京小伙的态度里,传达一个有违常识的信号:北京不需要你们外地人来建设,我们不会谢谢你们,我们只会更加讨厌你们!这话是对另外一种态度的回击:外地人来到北京,不光是抢饭吃的。北京的高楼大厦,北京的车水马龙,北京的资源丰富,外地人的汗水功不可没。北京本地人,应该感恩于外地人的无私劳动,从而接纳、善待外地人——这是常识,也应该是共识。这种态度也有利于社会和谐,体现着一个城市的胸怀。但为什么北京大爷和小伙儿不光不感恩,反而破口大骂,一副不把外地人统统撵出北京不罢休的架势?
举个例子,我们或许可以明白他们为啥会这么想。设想下,武大郎和武二郎兄弟俩,家庭条件不好。父母经常要求武大郎:为了全家的未来,好吃的好玩的要让给兄弟,牺牲你的前途,卖炊饼供养你兄弟成人,让他学上一身本领为家庭撑门面。武大郎想抗拒父母的命令,或许还会冲父母提意见:都是手心手背肉,凭啥呀?可这点抗议无效,在父母巴掌乃至棍棒的震慑下,武大郎不得不把自己全部资源让给兄弟,然后一个人委委屈屈到墙角哭鼻子。武二郎看到这个场景,就会有“理所当然”的感觉。“感恩”?可能性不大,因为这是有“制度”、“权力”保障的利益,不光可以受之无愧,还很有可能,对哥哥恶语相向,冷眼相欺。
可如果换一种场景 ,武家父母早亡,或者父母非常开明,对待俩孩子一视同仁。而武大郎是一个很好的兄长,他觉得应该尽到一个兄长的责任,把兄弟好好拉扯成人,哪怕自己吃糠咽菜,哪怕自己这辈子都没有出息,也一定不能委屈了兄弟。武二郎感受到哥哥无私的关爱之后,“感恩”想法油然而生。这和《水浒传》中的故事是有着相同的脉络:武二郎对哥哥“一把屎一把尿”的抚养牢记在心,视大郎为父母。西门庆和潘金莲谋杀武大,武二郎悲愤交加,手刃了奸夫淫妇。
忘恩负义?
看到这里,您可能明白我的意思了。北京有今天的发展,有今天的国内和国际地位,是武大郎父母的“巴掌和棍棒”,也就是制度和权力发挥强制作用的结果。资源必须向首都倾斜,这既是我们对外装门面的需要,也是国家发展策略和国际通行的规则,没有道理可讲。这就如同建国之初,为了发展工业,农民必须以极低的价格给城市供应农产品一样。而“工人老大哥”是觉得理所当然,并没有多少对农民“感激流涕”的意思。为什么?制度和权力在那儿摆着呢。
所以,北京这两位“粗口先生”的外在表现,看上去似乎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出了问题,对此我并不否认。但我们应该清楚,一种社会现象的出现,更多的,是制度和权力的设计,以及制度和权力造成的环境使然。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起来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篇首中的一句话,虽然被很多人引用过,但再次强调一下,也并不过滥和过时:“我年纪还轻,阅历不深的时候,我父亲教导过我一句话,我至今还念念不忘。‘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他对我说,‘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很多时候,具有的“条件”决定了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但“条件”是怎么得来的呢?这才是更值得我想一想的问题。如果在想过之后,还能为之做点什么,那就更好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