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书

作者: 文可清心也 | 来源:发表于2018-08-21 09:40 被阅读18次

文/ 曹亚瑟

有一则轶事:贾平凹某日逛旧书摊,发现自己题赠某朋友的书赫然在目,遂高价买回,在扉页上写下“再赠某某某雅正”。

送书不当,命运若此。我觉得此事责任首先在贾平凹,人家不喜,干嘛非逼人家读呢,这不是自取其辱吗?贾平凹是大作家,尚且还逃不脱此等际遇,况乎我辈。 

明季有“刻一部稿,娶一房小”的谚语,那是官员和文人的标配。谁要是一辈子都没刻部稿,就算是在场面上白混了。

当时识字率低、文人少、刻稿成本高,能混上刻本书的到底是凤毛麟角。所以,你送人家一部稿,人家会炫耀一辈子呢。

且不说明清,在现代印刷业已渐普及后,出书也是大事,一般人不敢问津。谁要是出了本书,立马会改变命运。从厂矿工人一跃而成专业作家的事例,不是很多么?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出书已渐从精英化跌落到民间。出版业一路高歌猛进,全国的出书品种从过去的几千种增加为50万种,除了出版社,大批的出版公司嗷嗷待哺,盼着书稿来发工资呢。 

如今,高校教师的各种考核要出书,各种职称的评定要出书,各种成果的展示要出书;当然,最新的科技发展、最新的思想动态要出书,各种“民科”也要出书,还有很多奇思妙想要出书。所以,这种繁荣大多属正常,当然也有泡沫。 

会写字的人都想出本书,哪怕是自己掏钱审稿、印刷。我曾鼓励老同志退下来之后写点回忆录、自传之类,当年胡适就这样呼吁过,给写历史的人以素材。但是写完、出完,就得有人看啊。于是老同志们热衷送书,也就在情理之中。 

所送的书,难免就鱼龙混杂。 

这让我想起叶梦得《避暑录话》的一则轶事:吴门下居厚喜论杜诗,每对客未尝不言。绍圣间,为户部尚书,叶涛致远为中书舍人。待漏院每从官晨集,多未厌于睡,往住即坐倚壁假寐,不复交谈。惟吴至则强之与论杜诗不已,人以为苦,致远辄近坐于门下檐次。一日忽大雨飘洒,同列呼之不至,问其故,曰:“怕老杜诗。” 

谈老杜是好事,但天天谈、强迫人谈也是负担。送书也一样,送得多了,人家也怕。 

《世说新语》也载:晋朝时,名士王蒙好饮茶,人至辄命饮之,士大夫皆患之,每欲往候,必云“今日有水厄”。 

喝茶喝得人都怕了,天天弄个水饱。如此“水厄”,人岂有不躲。此之谓,好事过犹不及。 

当今送书,亦有“水厄”之势。 

有一朋友从美国归来,说回国后最怕朋友送书。“人家把作品送你,有的书确实够水。夸吧,违心;不夸,失礼。”左右都不是,所以不见为妙。 

把别人送的书直接请进垃圾篓,极不礼貌;翻读一遍,实在也是痛苦。“两害”相衡,不如躲起来,让他送不成。 

当然,有自知之明者,干脆就少送书,乃至不送书。人家喜欢,自然会掏钱买,用不着“牛不吃草强按头”了。 

我有个朋友,自己定下原则,出书后一律不送。我们也都尊重他的想法,从不主动要。他若送了,是额外的惊喜;不送,想看就自己买;没兴趣看,双方都省心。如此下来,倒相安无事。

此事我也当以为鉴。

相关文章

  • 躲书

    文/ 曹亚瑟 有一则轶事:贾平凹某日逛旧书摊,发现自己题赠某朋友的书赫然在目,遂高价买回,在扉页上写下“再赠某某某...

  • 躲 躲 躲……

    行己所爱,爱已所行。 有的时候,缘分是个很奇妙的东西,躲是躲不掉的。 刘轩一贯很早来到办公室,一个美术老师,当然兼...

  • 藏。

    躲到简书,寻求谧静。

  • 躲无可躲

    我将一首诗发了一遍 查看了它的位置 便予删除 又发一遍 又一次删除 再发 再删 它的位置始终未变 我试着又发了一次...

  • 简书

    躲进简书,做放肆的自己。day one。

  • 躲了躲多久

    今天中午和个原同事吃饭。 他大我一岁,但是比我早工作三年。今年初辞职去了澳洲读法学博士。 看着人瘦了很多,据说在澳...

  • 能躲则躲

    能躲则躲,不是一件坏事,因为你既不能大打出手,也不能肆意泼骂。大打出手,法律会制裁你,肆意泼骂会对自己不尊重。而,...

  • 躲也躲不过

    早知道身体会出现异常,昨晚就不让大刘回来了,今早大刘开车,我和小宝跟着,大刘到单位后,我把车开了回来。 计划吃完午...

  • 简书,你锁错了!

    昨天,我千躲万躲,吭哧了区区一篇500多字的豆腐干,那料想,今天上午就被简书关进了笼子,我闷了,简书啊,你错了! ...

  • 拥挤的城市,恍惚的街巷,不知是对于情人节的爱情泛滥还是对于春节热闹腾腾,总之,伫立之下举目望去,除了人还是人,或相...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躲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jldi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