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了《易中天: 一个本性 、两副嘴脸、三种姿态》一文,想起了鲁迅先生说过的那句话——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一件小事》)。
说文人的特点是伪,虚伪的意思,固然有点以偏概全,在我看来,源于内心想法常常用委婉方式表达出来——文学形式——逐渐增加、习以为常,久了就根深蒂固成为一个习惯、一种性格、一种人生。三国时,曹丕认为“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鲜能以名节自立。”(《与吴质书》)古往今来,许多人沦为汉奸,沦为政客,沦为“御用文人”,是有目共睹的。
另外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还说及“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这就是成语“文人无行”和“文人相轻”的出典。上午我如期到了文联办公室,偶遇一莞城回乡的知名作家,寒暄几句,打个招呼就径自走了,一来有关方面没有把自己列入计划,二是内心深处也有领导慰问的是人家自己凑什么热闹呢。回头想想,这是不是也有类似的道理,同样是来接受慰问,缘何热情不上来?像年关将至,许多人纷纷响应号召,开展种种送温暖活动,梁某某也在徘徊,年前去还是年后?内心里,仍然有攀比想法,我这把年纪了又不想当领导、也不是党员,更不是老板,图的是什么?
另外,易中天文中提到“清高”的种类——“第一种是目空一切,孤芳自赏,自以为天下第一,谁都不放在眼里。”这种我可要警惕,某某也常如此警示下属,千万不要以为自己“()第一”“()三支笔”。正如张之洞的心得,在山西做巡抚不是在京城做清流派,一道奏疏上去,或是几个名人集会发表一道宣言就可以起作用。张之洞不是真清高,胆气大得很,不怕得罪人,不怕担风险,说“山西官场非来个天崩地裂不足以震动”。敢参葆庚、王定安,看来张香涛不是书呆子!
一对比,我又想到了徐悲鸿的那句话“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是的,文人墨客中,也有有傲骨的人,应该向这类人看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