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不长胖,怎么证明我对你的爱?五个困惑(物质匮乏的年代):
1. 小时候,饭桌上,我奶奶常对我说:“娃啊!多吃点。”
我吃的多,长得胖,她会很开心。为什么?
2. 电视剧里,出现生孩子的情节。
最后产婆把孩子抱到孩子父亲面前,通常有这么一句台词:“恭喜!恭喜!生了一个大胖小子!”然后皆大欢喜!
为什么一定要加个“胖”字?然后前面加个程度副词——大!一定会让人欣喜若狂。
3. 小时候,小伙伴中,如果有一个胖子,大家会一致认为他的父母非常爱他!
而且有个常识,胖子一般比较乐观,此所谓“心宽体胖”。
瘦小的那类,基本认定为缺爱,自卑不合群。
为什么?
4. 我每年回家,我老娘或者我的亲戚,看我瘦了。
他们会很抓狂!不停的数落我,然后做各种好吃的,争取在一个星期内把我养胖!
为什么?
5. 一位女性朋友过完年回深圳向我抱怨。
“好烦啊!我爸妈非要我把那些过年的鱼啊,肉啊,蛋啊带到深圳来。我都说了,深圳啥都有卖的,不用带了,而且路上带这些又不方便。双方最后起了争执,还为此吵了起来。”
中国的父母或者长辈为什么总喜欢强迫喂给孩子吃东西,你如果不吃,不按照他们意愿长胖,他们会很激动,会抓狂。
为什么?
正儿八经的心理学解释:因为爱!
我给你吃的,你要欢快的接受,还要在身体上展现出来——变胖!
这样我才觉得,我爱的意志,通过你的吃相和胖,传递了过去,被你接受了,并得以证明。
于是,我不仅感受到爱传出去了,还感觉自己的意志在你身上得以展现——这即是权力感!
通俗点,一句话搞定:爱可以通过胖的程度来量化!
为什么非得用胖来量化,不是其他特征?
很简单,胖最直白最粗暴最显而易见。
高?到了一定岁数会定型。
漂亮?虚无缥缈,很难定论。
横向的变化最容易被人看见。(超人为什么把底裤穿在外面?穿在里面谁知道他是超人!)
于是,我们总会看到这样一个场景:
一位母亲牵着他的胖儿子出门,然后遇到一位熟人。
熟人对母亲说:“哎呀!你看你这儿子,养得多好,白白胖胖的,多惹人喜爱!”
熟人接着对胖儿子说:“看看,你妈妈多爱你,好吃的都给你吃了!”
母亲和胖儿子,一阵欢喜!
你不长胖,怎么证明我对你的爱?2
物质丰腴的年代,同样一样,只是形式变了。
当然要考虑一些社会环境因素:社会发展太快!竞争压力大!
我们每一个中国父母都有强烈的需求——一个“胖”孩子!
我从事教育多年,看过无数的例子,深有体会。
中国的有问题的家庭结构(注意是有问题的),常可归纳到一种模式:一个焦虑的母亲,一个缺席的父亲,和一个有问题的孩子。
孩子不听话,母亲焦虑!失控了!
孩子学习不好,母亲焦虑!失控了!
孩子除学习之外的综合能力都比不上“别人家的孩子”,母亲焦虑!失控了!
失控了,激起了权利欲!
不行,我得来喂你吃!
我喂你,你要心甘情愿接受,否则就不是好孩子,而我会很愤怒!
逻辑进一步推理——我喂你的是好东西,你怎么可以拒绝!
我喂你,你必须接受!
你不长胖,怎么证明我对你的爱?奥数,是四大名校的通行证,是好东西,吃!
书法,可是提高修养,是好东西,吃!
钢琴,可以提升气质,是好东西,吃!
绘画,可以提高审美,是好东西,吃!
围棋,可以提高脑力,是好东西,吃!
什么?跆拳道?可以强身健体,是好东西,吃!
我曾教过的学生,很多都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常年奔波于各个补习班,疲于奔命。
而我的一些焦虑家长,或者说已经“疯”了家长,可以在补习班门口排起长龙。
深圳曾报道学而思门口,有些家长为了一个奥数位置而通宵达旦。
这些略过不说,这是另一个话题,中国式教育。
看看,我们的孩子就这么喂“胖”了!
我们需要一个“胖”孩子!
当然,不能千篇一律,有些孩子是真“胖”了,体质好;可惜的是,大都是“虚胖”!
于是,我们总会看到这样一个场景:
一位母亲牵着他的“胖”儿子出门,然后遇到一位熟人。
熟人对母亲说:“哎呀!你看你这儿子,调教得多好,琴棋书画什么都会,各种比赛都能拿奖,我们这些邻居,不知道有多羡慕!”
熟人接着对“胖“儿子说:“看看,你妈妈多爱你,这么用心的栽培你,将来啊,前途不可限量!”
母亲和“胖“儿子,一阵欢喜!
你不长胖,怎么证明我对你的爱?
你不长胖,怎么证明我对你的爱?3
人类在最重要的事情上,都可能会发生权利之争。
所以自由民主极为重要,其核心价值是,在自己的事上,自己说了算,在共同的事情上,则都要有博弈的资格。
不管你是什么人,有什么能力,都须学习尊重对面的自由意志。
寄语:孩子,他们不能强有力地表达自己的自由意志,这就需要我们去敏感捕捉,并尊重他们。越能看到他们自己的意志,我们自己的权利欲,就会越少。
望全天下父母都能尊重自己的孩子,尊重他们正确的自由意志,给他们真正的爱!
不是用胖或者“胖”来衡量。
你不长胖,怎么证明我对你的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