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曾被教育,壁虎断尾是一种大智慧,它懂得取舍,舍尾得命,值得我们学习。但是,读了这一本科普书我们才发现我,这种解读只是我们一厢情愿罢了。
这只是动物用来躲避死神攻击的一种有效方法,算不上勇敢智慧,只是事到临头,出于本能的反应而已。
为了验证这个观点,作者还举了一个类似的例子——海星。它也在遇到危险时表现出同样的反应,但是没人相信,它这么一个没有大脑和神经节的物种会思考。所以,自切反应其实都是在经验的不断积累下,激发的自我求生的本能罢了。
看完后,是不是感觉知识又增加了一点呢?如果你对动物有兴趣,那么,这本书真是一本不容错过的科普书。
作者汤姆森爵士是苏格兰知名的博物学家、爱丁堡皇家学会院士,同时也是当时最受欢迎的动物学和植物学的教师。在这本书里,你可以看到作者用语真的非常优美,而且比喻生动恰当。这绝对是一本既有科普性,又有语言美的绝佳读物。
这本书共有四十个章节,选取了很多动物有代表性活动的一面来描写,在描述中,可以看到作者观察细腻的一面,也可以看到作者游走于昆虫学、胚胎学、营养学、遗传学等学科时那种学术的严谨性。
在研究“自切”问题时,就可以看出作者的这种严谨和趣味性。先是用大家熟悉的动物行为引出话题,然后得出结论——物竞天择,生存的本能,不是“思考”的结果。接下来又开始大量的举例论证,举到海星,蜥蜴,乌贼,雨虎等等,还有比较熟悉的蜘蛛、白蚁,可谓科学严谨。在举例论证时他的严谨性还体现在举例还注意到一些区别:高等甲壳类动物,像虾螃蟹类动物,他们断裂的的结构很复杂,但反射很单一。最后得出了结论,这种断肢行为在低等动物里很普遍,是作为逃避敌人或者自我繁殖的一种手段,它是生物进化的一个演变过程。
看到最后,你才明白,我们真的太一厢情愿了。人家是进化来的,我们却要在很多事上穿凿附会。
另外,这本书的需要也是很优美的,浅浅举几个例子,大家来体会体会。
种子像一块手表,停止了走动,但发条没有走完,摇一摇,也许它能重新走动。
春天的脚步总是很慢,可是在一九一六年,它几乎毫无征兆地来了——像报喜的鸟儿,从远方蹁跹而至。
挨饿的虫儿令人费解地年轻了——几乎是重生了。
不同蛙种的鸣叫存在着惊人的个性,即使是早春林蛙沉闷的咕噜咕噜声,我们听到时也不可能不感到一种激动,这种感受比再晚一些时听到的布谷鸟飘忽的音波更为深切。
居家期间,不妨认真读读这本科普书,假如这里面再多一点插图就更有趣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