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哪年高考的?
我是2004年,那一年我20岁。
转眼就过去18年了,18年前的高考,我第一次去到城市石河子市,第一次住酒店,第一次在酒店吃饭。
出发前,妈妈带我买了一身新衣服,包括一双运动鞋,在那之前,我都是穿妈妈做的布鞋。
考完试就是填报志愿了,那会没有任何人能够指导我,班主任也只能是给我们讲一讲大概的政策。
而就如何填报志愿和选择大学所在的城市,俞敏洪6月7日在他的公众号“老俞闲话”中写了一篇文章:(插入链接)
文章中提到了4点建议,分别是:
第一,最重要的是和自己的志向、兴趣结合。
第二,不能只听父母的,更要听自己的内心。
第三,当自己的兴趣点并不明确时,应该考虑基础学科领域,或者是考虑更热门的学科。
第四,选择大学地区应该遵循两个原则,一是远离自己的家乡,二是如果能进入大城市或者经济发达地区更好。
我比照了下,18年前我填报志愿时的标准居然和俞老师提出的非常类似。
第一就是选择专业的时候,最重要的是和自己的志向、兴趣结合。
因为10岁的时候,我就很清楚自己最热爱写作,而且也发愿要成为一名作家。所以我填报志愿的时候,全部选择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
后来我才知道,其实汉语言文学专业并不是培养作家的,大部分人出来都是老师或者从事和文字相关的工作。
尤其是我最终去的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老师能教授给我的也只有书本上的知识,学校的文学社和广播站也和任何一个本科学校的没有什么区别。
我执着到什么程度呢?就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其实分为师范和非师范,非师范的不但学费便宜,而且生活补助也更多一些,但我觉得我要当作家而不是语文老师,所以果断选择非示范专业。
结果是,我们和师范类的课基本一致,而且人家师范类的,大学毕业还多一个教师资格证。
尽管如此,我依然不后悔当年的决定。
因为那是我人生第一次主动做选择,尽管由于自己认知的局限,选择并不是最优的,但人生谁能保证每一次选择都是最优的?何况原本就没有什么一定是对的。
但如今回忆起来,我依然为20岁的自己点赞!
第二点就是不能只听父母的,更要听自己的内心。
这也是我人生第一次不听父母的,在父母的认知里,我是个很乖的孩子,从不给大家里惹麻烦。
所以报考志愿的时候,妈妈就提出,希望我能报考新疆的大学,将来大学毕业当个语文老师,然后再找个老公结婚,因为我是家里的老大,理应如此。
但一向听话的我,忽然就变得不听话了。
没有搬到新疆之前我向往外面的城市,到了新疆,通过大量的阅读,我就更加渴望外面的世界了。
高考结束的那天,我就很清楚,这是我改变人生轨迹的重要时刻。
所以我用积攒了10年的勇气,强硬的将妈妈帮我选的专业全部改过来,没有一个新疆的学校,而且全部都是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
当年我报考的第一志愿是华侨大学,成绩出来差了100多分,最终被调档到黑龙江佳木斯大学,专业就是汉语言文学。
对此,妈妈迄今都耿耿于怀,她觉得当年是她心软同意我去外地读书了,不然这会我也和三个妹妹一样,在新疆成家立业。
但我知道,当年无论她多么反对,我都会听自己内心的话。
有时候想要坚持自己想要的,就要狠心舍弃一些。或许当年我就懂的这个道理了。
第三点就是当自己的兴趣点并不明确时,应该考虑基础学科领域,或者是考虑更热门的学科。
这个和我没有关系,因为我的兴趣点,10岁开始就很明确了。所以填报志愿的时候,我全部选择的都是和中文有关的专业。
那会压根就没有考虑过未来如何就业,是否好找工作。
我其实也很喜欢自己这种对自己理想的笃定和执着。
所以有些过于理想化,但真是这份对纯粹的理想,让我在快40岁的时候,真的开始靠近作家的梦想。
虽然当年20岁的我一定没有想到我的今天,因为我压根不会定目标也不会规划。
但当年的那股勇气,这么多年始终都陪着我。让我在一次一次跌倒中,不断学习新的技能,打开眼界,变成了今天的自己。
第四点就是选择大学地区应该遵循两个原则,一是远离自己的家乡,二是如果能进入大城市或者经济发达地区更好。
这个我只做到了前半部分,后半部分不是没有做到,是不懂。那会完全对于大城市和发达地区没有概念,只能怪地理太差了。
所以当我拖着行李站在黑龙江佳木斯大学的门口,看着横幅上写着的“欢迎来边疆”,我当时就懵了。
我就想着趁考大学离开边疆去大城市,结果又来到了边疆,所以大学毕业直接跑到深圳,终于来到了大城市。
回忆起来,一切都仿佛在昨天。
高考对于我们这样普通家庭出生的孩子来说,的确是人生一个特别大的转折点。
我特别庆幸自己,没有被家里没有大学学费和父母的眼泪所动摇,听从了内心的声音,笃定地择了远方。
当然这些年里,父母在需要我的时候我无法陪伴左右,也没有办法和妹妹们时常相聚。
当通过一次一次的重新选择,如今我的时间是自由的,在线办公,不用朝九晚五,可以随时出发去任何想去的地方。
这就期待着,晨晨同学放暑假,我们一起回新疆,已经3年没有见到家人了。
到时候和大家分享新疆的美景和美食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