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一)

《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一)

作者: yinyuelin | 来源:发表于2017-12-10 10:23 被阅读0次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6月)开启了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运动。其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基本的价值取向预示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价值转型。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力图走出知识传授的目标取向,确立培养“整体的人”的课程目标;破除书本知识的桎梏,构筑具有生活意义的课程内容;摆脱被知识奴役的处境,恢复个体在知识生成中的合法身份;改变学校个性缺失的现实,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具体来说,一要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整体的人”的发展,首先意味着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曾经忠告人们:“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只有当知识学习与学生的经验融化在一起,知识才能与个体发生意义关系,对个体生命的建构发挥作用。只有在过程中,知识才能进入个体的整体经验,转化为“精神的力量”和“生活的智慧”。“整体的人”的发展还意味着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杜威说:“只有当相继出现的经验,彼此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存在充分完整的人格。只有建立起各种事物联结在一起的世界,才能形成完整的人格。”当自然,社会与自我彼此交融,归属于学生整体的课程生活时,课程的意义得以澄明:“学校课程的宗旨不在于促使我们成为学术科目的专家……学校课程的宗旨在于促使我们关切自己与他人,帮助我们在公共领域成为致力于建设民主社会的公民,在私人领域成为对他人负责的个体,运用智力、敏感与勇气思考与行动。”

    二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现象学大师埃德蒙德·胡塞尔认为:“生活世界是自然科学被遗忘了的意义的基础。”美国课程论专家威廉姆·派纳:“课程尽管包括这些文字的与制度的意义,但绝对不限于此。……课程应成为一代人努力界定自我与世界的场所。”以小威廉姆·多尔为代表的后现代课程论者,致力于超越既定学习材料的教条,走向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从而实现课程的“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和“严密性”。

    三要寻求个人理解的知识建构。只有在个人的日常生活中获得直接体验的知识才能变成个人的知识。课程体系必须建构知识与人之间的一种整体的意义关联,使之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产生意义。课程知识不只是具有普适性的简单规则和既定结论,学生生活及其个人知识,直接经验亦成为课程内容的有机构成。要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重要的着眼点,以尊重学生学习方式的独特性和个性化作为基本信条,从而重建教、学、师生关系等概念。要构建具有个人意义的评价方式,以保障知识生成方式的个性化。

    四要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教师和学生在学校和班级的特定场所内,由于拥有独特的社会结构、地理环境、人文景观而形成的学校独有的一系列传统习惯、价值规范、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综合。学校文化的重建和再生是一个发展新的价值,信念和规范的过程;是一个变“灌输中心教学”为“对话中心教学”;变“专制独裁关系”为“平等合作关系”;变“资源垄断关系”为“资源共享关系”的过程。在学校文化再生的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建设民主的管理文化、建构合作的教师文化和营造丰富的环境文化。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jvmi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