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经典永流传

经典永流传

作者: 人杰地灵1 | 来源:发表于2018-03-21 18:48 被阅读0次

    若要问我现在最火的一档音乐文化综艺节目是什么,我一定推荐《经典咏流传》。节目“和诗以歌”、将古诗词和部分近代诗词配上现代流行音乐,让观众在歌手的演绎中领略古诗词之美。一直以来我都很喜欢古诗词,不是因为能看懂古诗背后的写作手法和技巧,而是每每读起来,抑扬顿挫的韵律感让人感觉朗朗上口、欲罢不能。节目既有古诗,又有故事还有歌曲,一推出我就被这档节目圈粉了,每期必追。

    在六期节目出现的三十多首古诗中,其中有一位诗人的作品出现了两次,他不是李白,不是苏轼,但只要你读过诗你就一定读过他的作品。他是唐代灿若繁星的诗坛中耀眼的一颗星,他是盛唐时期著名诗人,他叫王之涣。就是写“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王之涣。

    他的一生只留下了六首作品,但六首已经足够了,因为首首都是精品,六首作品中有唐诗里最牛的五言绝句之一《登鹳雀楼》,有唐诗最牛的七言绝句之一《凉州词》,有唐诗最牛的送别诗之一《送别》。六首作品让王之涣流芳百世,名垂千古,经典不在于诗的数量而在于质量。


    中国有很多著名的景点建筑,都因为古诗名篇让其名扬天下。比如说因为有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让我们知道了滕王阁;因为有了“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让黄鹤楼成为四大名楼;因为有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让我们记住了岳阳楼;因为有了“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让我们了解了凤凰台等等。而鹳雀楼也正是因为有了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才让鹳雀楼名扬天下。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蒲州,黄河中高处,因当时有鹳雀栖息而得名鹳雀楼。很多诗人都曾经在鹳雀楼上写诗,相互较劲,其中最著名的有三首:

    同崔邠登鹳雀楼(李益)
    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
    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
    风烟并起思乡望,远目非眷亦自伤。

    题鹳雀楼(畅当)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但最著名的莫过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了:

    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一个人写就了一首诗,一首诗成就了一座楼。


    很多名家都赏析过《登鹳雀楼》,这里引用陈邦炎的版本解读:

    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这里,诗人运用及其朴素、及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有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江山收入短短的十个字中;而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下前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部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词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融合为一的写法。这样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诗笔到此,看似已经写尽了望中的景色,但不料诗人在后半首里,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样两句即景生意的诗,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这两句诗,既别番心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到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的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
    最后,附上翻译家许渊冲先生英文版的登鹳雀楼
    On the Stock Tower  
    The sun along the mountains bows;   
    The Yellow River seawards flows.   
    You can enjoy a grander sight,   
    If you climb to a greater height.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经典永流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jygq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