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里的小王,一个工作两年的90后,在朋友圈常常以“职场老司机”、“风骚社会人”的头衔自居。直到前两天,他突然在朋友圈“屈尊”了,称自己是“刚毕业十几年的小学生”,原来,他妈让他今年起要给家里小辈发压岁钱……
好兄弟老K今年也加入了春节不回家大军,让他头大的除了家里安排的几场相亲活动,今年还多了一个:要给家里小辈发红包。
没有一点点防备,还在津津乐道于月末吃土,以“隐形贫困人口”为时髦标签的90后,也来到了该给家里小屁孩子发压岁钱的年纪。
过了腊八就是年,90后新晋社畜们新的一年“喜提”新的难过:你们的红包备好了吗?
别急,先来张图提提神。

该给多少是不是心里有数了?
叹息账户余额之余,我们还是可以来看看,发压岁钱这种不少年轻人口中的“陋习”,为什么能够生生不息地在一代代人之间流传下来。
01 传统习俗
春节是我们的传统节日,压岁钱作为传统节日里的一个重要环节,自然也就成了一个传统习俗,听起来好像没有毛病……其实,这个看起来好像是胡编的理由后面,还是有古时候的传说支撑的。
传说大年夜有妖怪吃人,有对夫妇受道士的指点,给小孩枕头下面放铜钱辟邪,孩子顺利度过了大年夜。
于是这个办法就在乡亲之间传开了,那些帮小孩子驱除邪祟的铜钱就被称为“压祟钱”,后来为了讨个彩头就改成了“压岁钱”(都是套路啊)。这样,这种新年给家中小辈压岁钱的习俗就被固定了下来,成为长辈表达对小辈的新年祝福的一种方式(你会去祝福家里的熊孩子吗?)。
02 父母要求
出来混了两年社会,周围同龄人创业融资过亿,过十亿的都大有人在(虽然有位过十亿的同龄人现在倒欠自己199块……),11月的时候你自己还参加了一个2000多亿的大项目,觉得好歹也算得上社会中流砥柱中的一员了吧。
每次给爸妈打电话的时候,你总是说身上的钱够花(月末吃土),突然有一天,你发现爸妈好像真的信了,让你过年回家要给小辈发红包……
其实还真不能怪人家,我们自己视压岁钱如猛虎,爸妈何尝又不知道呢,他们已经对这项活动有着几十年的参与经验了……
现在自己大了,不能从亲戚那里帮爸妈回点血,那就只能自己也发一点,爸妈才可以在红包里少包一点,看起来可操作性还是蛮高的。
父母平时没指望我们这帮人能给家里打钱,过年的时候让帮着分摊下火力,也算是他们唯一动的一点小心思了吧。
03 人情关系的维护
其实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我们还是生活在人情社会当中的。我们父母和亲友之间有着或疏或密的人情关系网,慢慢的,我们自己也会主动或被动的继承父辈旧网络的一部分,自己再编织出新的部分。
既然已经自称社会人了,社会上的一些人情世故还是应该理解的。谁不是把自己家的孩子当宝贝,给小孩发压岁钱,孩子高兴,大人自然是看在眼里的。
记得我哥当年开始给家里小孩发压岁钱的时候,就收到了长辈们“这小子长大了,靠谱!”的集体好评。说得俗一点,大家已经认可你是一个能挣钱的人了。
当你搭建起了“靠谱成年人”的人设,你也就慢慢迈入了亲友的人情关系网络中,你的事业也会被亲友了解。某一天,你会发现你的伯伯给你介绍了一个不错的客户,或是你写的稿子被七大姑八大姨们积极转发……
有了亲友团,事业的起步总是要顺利一些,永远不要低估圈子的力量。
对一个年轻人来说,过年走亲访友的时候,给小孩发点压岁钱,算是最自然的一种融入圈子的方式。
一两点建议
看了那么多大道理,很多朋友还是会纠结压岁钱给多少的问题,毕竟血出多了怕休克(还要还花呗呢),出少了又觉得丢面子。
以下两个小建议不妨参考一下:
量力而为。初入职场,你有几斤几两大家还是知道的(那些牛逼吹大发了的同学自行想办法),红包里面少装点意思一下也没有什么问题,起码心意到了。要向广东的同胞们学习嘛,新年利是,重在意头啦。
学学老外,直接给小孩子们买礼物。一样的预算,你可以多花几分心思,小屁孩儿一样可以被惊喜到的,孩子高兴,父母自然也就满意啦。至于礼物怎么选,关注几个教你选礼物的公号,这几天下班通勤的路上构思一下,轻松搞定。
压岁钱对于90后,既是大型社畜出血现场,也可以看做是年轻人成为社会人的成年礼。快过年了,赶紧备好红包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