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抑郁症的发病率为3.1%。有学者经研究称中国抑郁症的患病率为6.1%,国内抑郁症的发病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且发病率近年来呈逐年上升趋势。
而据国内媒体报道,中国每年约有25万人死于自杀,其中一半以上患有抑郁症。另外,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社会转型期不同职业群体主要社会应激源与心理健康研究”课题组对十余种不同职业人群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岁至30岁的人群精神压力最高。
为什么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变得抑郁?除了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压力之外,自身的苛求也是抑郁原因之一。心理学家阿伦·T.贝克的论著指出,抑郁与自我评价偏低有关,也与病人对周遭世界和自身未来发展的看法悲观有关。
那么如何在竞争如此激烈、发展如此迅速的社会中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让自己从“完美主义”的恶性循环中解放出来,有效地预防抑郁呢?法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方热的《从自我苛求中解放出来》一书给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技巧。
弗雷德里克·方热任教于法国里昂第一大学,是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也是人称“综合型”的治疗师,实实在在地帮助人们通过行为疗法来改变自己,通过认知疗法来理解自己,利用存在和冥想疗法来追求自己的人生意义。
《从自我苛求中解放出来》这本书从四个步骤讲述了如何合理地摆脱完美主义,让患者从自我苛求中解放出来。第一,需要有意识地倾听内心自我批评的声音;第二,找到并理解自己的人生准则;第三,发现自己的无条件认知模式;第四,用自我肯定、模仿范例等方法来摆脱自我苛求的抑郁困境。
每个人都曾在心里进行过自我批评,合理的自我批评能让自己进步,但是过度的自我批评却会让自己陷入痛苦。作者在书中讲了一个名叫“安娜”的患者的案例。安娜不懂得拒绝,她总是觉得别人比自己更重要,所以她不断答应别人一些其实她自己本不愿意做的事情,比如接受别人的邀请,同意和别人午餐,或者在自己忙不过来的时候还答应帮学生修改论文,因此她经常不开心,且精神压力很大。但是她又不敢拒绝,因为拒绝别人会让安娜的内心很不舒服,她会一直担心她的拒绝是否伤害到别人?他们会不会因为我的拒绝而远离我,认为我是一个冷酷无情的人?
内心自我批评的声音还会在伴侣之间的交流中或职场等等地方存在,有时候这种声音会令人喘不过气来。让自己获得解脱,第一步就是认真倾听内心自我批评的声音。
而重要的是,这种声音给我们定下了人生准则,认为我们应该遵从这些准则。比如上面说的安娜,她的人生准则就是:别人比自己更重要。因此第二步便是找到并理解自己的人生准则。
在这里,作者提出了一个能更明晰高效理解自己的方法:认知概念化。即深入理解我们生活中遇到的障碍和问题,以模式或循环图的形式将之模型化,用图形展示,使问题视觉化,可以让我们认识到自己所陷入的恶性循环。
找到并理解自己的人生准则后,我们需要发现自己的无条件认知模式。什么是“无条件认知模式”呢?作者在《从自我苛求中解放出来》说,我们的人生准则往往是童年时期形成的,而它如何在童年时期形成、我们的家庭、环境、文化和祖父辈对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就是无条件认知模式。
举个例子,阿德因为小时候家境贫穷,母亲跟他说因为家里穷,所以不够资格去上学读书,但他又极其渴望读书,在这个条件下,他给自己设定了极高的成功准则。长大后,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成功的事业,但他身边的同事都有很高的学历,而自己的学历确是一片空白,所以他经常怀疑自己是否配得上这个位置,认为自己是冒牌货,不值得被关注。
因此阿德在童年时期形成的无条件认知模式便是:我是个不值得关注的人。
发现自己的无条件认知模式是从自我苛求中解放出来的第三步。
最后,作者给出了一些摆脱自我苛求的抑郁困境的方法。
学会拒绝。在说“不”的时候,不必要证明自己有理由,有可能你习惯长期说“是”,所以对于“不”字难以启齿,但从现在起,在自己心里不愿意的时候,至少先不要马上说“是”,你可以先回答“不知道”或“我想一想”等,再说出“不”字。
学会回应批评。你可能经常在受到批评之后伤心、抱怨、垂头丧气,但作者说,要使用“为什么、如何”来回应批评。比如:“是什么让你觉得我做的不好?有什么证据?你能把你的想法说得更具体一些吗?”
无视内心的声音。比如在公众场合演讲你会害羞、脸红,心里担心自己的小差错会不会被别人发现,自己做得够不够好,这个时候,请无视它的存在,把注意力集中到当下的演讲上来,无论它怎样说都不要去关注。
内心自我批评的声音太消极,有时会阻碍了我们的生活,阻碍我们追求自己的目标,甚至会让我们变得抑郁。因此我们需要更多地了解一些心理知识和方法技巧,让自己的生活少一些消极,多一些阳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