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霄节的历史,由来已久,至少在秦代就有这个节日。史学家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关于元霄节的起源,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汉文帝为纪念正月十五平“诸吕之乱”而设立的与民同乐的节日;一说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道教曾把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这样,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另外,还有起源于东汉明帝点灯敬佛,汉代火把节等说法,不一而足。
就节期长短而言,史载,汉代一天,唐代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可见,在古人眼里,这个节日是何等的重要!
唐宋以来,无霄节逐渐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买卖兴隆,热闹非凡,夜间燃灯,火树银花,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加上猜灯谜等妙趣横生的活动,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更是灯火璀璨,让人流连忘返。
元霄节,人们看满月,打灯笼,吃汤圆,赏花灯,寓意圆圆满满,甜甜蜜蜜,浪漫温馨,是天下有情人的节日。故古往今来,文人骚客不吝笔墨,描写元霄节日盛况,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动人篇章——
唐·苏味道《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唐·卢照邻《十五夜观灯》:“锦里开芳宴,兰经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唐·李商隐《观灯乐行》:“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宋·辛弃疾《青玉案 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宋·欧阳修《生查子 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宋·姜夔《鹧鸪天·元夕有所梦》:“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宋·苏东坡《蝶恋花 密州上元》:“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宋·李清照《永遇乐 无霄》:“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从记忆中择录这些诗词佳句于此,意在让朋友们学习欣赏,了解古人欢度元霄是何等多情浪漫,知晓中华文化是何等源远流长。过节,不仅要爱节,还要懂节,要在欢度中明白:我们是谁?我们从哪儿来,又会向哪儿去?一个个节日,是欢笑,是历史,也是中华民族最自豪的文化记忆。
正月十五闹元宵,择取最自豪的文化记忆@ZLM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