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有一次爸爸笑着说:“你还是个哲学家呢!” 我当时做了什么说了什么让我爸这样抬举我,却怎么也记不起来。
反正后来我总有兴趣想了解哲学到底是什么。虽然关于哲学的定义很容易查到,可惜都玄而又玄,很难理解。我看过通俗的西方哲学史《苏菲的世界》,没有感到多少帮助。又试过《西方哲学史》,《哲学的故事》,都是浅尝辄止,没有看下去。
收拾儿子留在家里的东西,发现了一套冯友兰上下两卷本的《中国哲学简史》。介绍说,冯友兰上世纪40年代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反应极好。这本书就是以当时的讲义为基础编纂而成,是其大作《中国哲学史》的通俗版本。
这一来,我那点关于哲学的念想又被勾起来了。理由有三:其一,根据简介,冯友兰是世界公认的中国现代哲学家,治中国哲学史无出其右;而这本书选材精当,文笔精妙,深入浅出,是哲学通俗读本的代表;其二,儿子买的这套书不仅有中文翻译,还保留了冯友兰的英文原文,这样,遇到不懂的地方,参照英文就好理解了,可省去很多查阅典籍的麻烦;其三,中国哲学家一般都是文学家,学习中国哲学史同时获得中国古典文学的营养,一举两得。
我打算一边阅读一边在简书写读书笔记,即加深印象和理解,也借更文的节奏督促自己。今天是开张的日子。
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精神
哲学在中国,某种程度上具备文化的依托和心灵归宿的地位。
什么是哲学?冯友兰说,哲学的定义并不十分明确,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他认为哲学就是对人生进行反思,并系统地表述出来,而关于宇宙、人生、生命、知识的概念都是从这样的反思中得出。
人不满足于现实世界而追求超越现实世界,这是人类内心深处的一种渴望。
中国人在哲学里找到了超越现实世界的那个存在——心灵的、精神的世界,也在哲学里表达和欣赏那个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体验了这些价值。
中国大多数哲学家力求解决的是些什么问题?
有的哲学是出世的哲学,认为应该从被物质败坏了的世界中解脱出来;
有的哲学是入世的哲学,强调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和认识。
而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精神,即是入世的,又是出世的。有位哲学家谈到宋朝道学时说:“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 这是中国哲学的努力方向,所以它既是理想主义的,又是现实主义的。既讲求实际,又不肤浅。
入世和出世是对立的,中国哲学的使命要在入世和出世这种两极对立中寻求它们的综合。中国哲学认为一个人能够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中实现这种综合,就是圣人。中国的圣人不是不食人间烟火,漫游山林,独善其身;他的品格可以用“内圣外王”来刻画:内心致力于心灵的修养,在社会活动的表现好似君王。
中国哲学就是讨论内圣外王之道。
中国哲学家通常用格言、比喻和事例来说理,非常简短,甚至不连贯。这是因为它们本不是专门的哲学著作。按照中国传统,学习哲学不是一个专门的行业,人人都要读经书(哲学),这是为了使人得以成为人,而不是为了成为哲学家。因此中国古代没有专业的哲学家。要想读这些人的著作,就需要从他们的言论集和书信中去辑录,所以,行文不连贯甚至自相矛盾,不足为怪。
而用格言、比喻和事例说理,还难免不够透彻,于是只能靠暗示补足。中国哲学家的语言如此不明晰,但其中所含的暗示则几乎是无限的。
富于暗示,而不是一泻无余,这也是中国诗歌、绘画等各种艺术所追求的目标。
孟铎的体会:这就是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第一章的大概内容。读了受益良多,有迫不及待读下去的愿望。我是第一次比较清晰地了解了什么是哲学,虽然冯友兰说还有其他的解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