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说:“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种事业英雄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能说出这句话的人,比谁都长得大,比谁都明白成人世界的规则。
有朋友问:“这是什么标志?好死不如赖活着吗?”
读起来普普通通的问题,我认为,却是从生命深处发出的惊魂一问!值得深入讨论。
这个世界上有多少怀有英雄情结的人,在人生某一阶段,感到似乎无法实现自己渴望的人生价值,恨不得有机会英雄般壮烈死去啊。
据我体验与观察,这是一个人生关键时刻,关键转机。此时此刻,一个人开始思索:我要如何实现生命的价值?什么才是真正充满勇气的英雄行为?
与脚本相关。那些着意想要成为英雄的时刻,可能恰恰是,他还没有集聚足够能量,直面内心深处的难题,接纳内心的脆弱恐惧,走上他生命中前所未有的剖析脚本之路,人格成长之路。实际上我自己就是从那个时刻走过来的。那是1998年,41岁,我完成了此生大部分传奇壮举,却被脚本僵局死死卡住了。我曾不止一次想,“如果在这之前我死了,那么在生命体验里,周围人眼里,我的人生是多么英雄豪迈啊!”
嗯,王阳明也曾想像,抗拒贪污腐化的宦官刘瑾,伍子胥般千古流传地死去。直到看见吏目之死,顿悟,决定带着屈辱活下去,这才活成了“立德,立言,立功,真三不朽也”之一代圣人。他体验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我也体验到了。
司马迁选择接受宫刑,为了完成《史记》,由此成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史学家。这是“愿意为了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之一例。
王阳明和司马迁,都是直面内心困境难题的真正英雄。
其实,作为一名24年临床的心理咨询师,我由衷地认为,每一位选择走进咨询室的来访者,都是抓住人生关键时刻,并完成关键转机的人生英雄。无需谦虚,我认为自己也是这样一位英雄。比起40岁之前那些轰轰烈烈的壮举,我认为,直面内心难题才算得上真正的英雄。有时候,那些轰轰烈烈吸引关注的壮举,同时也可以就是回避内心困境的防御机制。我和其他走进咨询室的来访者一样,通过人格成长,实现人生价值。
一位自卫反击战归来的军人,把朋友圈这段话代入“士兵”二字,@我:“一个不成熟士兵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种事业英雄地死去,一个成熟士兵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
我问他:这个士兵想为了什么事业而卑贱地活着呢?他走上军旅生涯,走上战场,难道这不是他自己选择的事业吗?
1985年,当我选择跟正在老山前线打仗的丈夫结婚,丈夫问我,提醒我,“如果我腿断了……”我知道自己面临的可能是什么。
2002年,当丈夫想要走上维和前线,我梦见他举起手枪的手腕被击中(就像结婚旅行终点,我在昆明军区总医院看望的那位指导员一样),我选择不说出我的梦,我的恐惧脆弱,支持他实现梦想,完成三次维和,包括在暴乱中成为唯一获得东帝汶国家勋章的孤胆英雄。
当一个人选择走上现场,那么赢得战争的胜利,就是他唯一的事业,我这样认为。你说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