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亲戚家盖房子打顶。大清早,我和亲戚去混凝土搅拌厂办了两件事,一是把大槐树牌水泥换成山水牌水泥——山水的牌子硬,二是把原来说的一方料里加8袋水泥改成7袋。
路上,亲戚解释说,混凝土里,水泥的作用最重要,所以尽量用好点的牌子。我问:那为什么要8袋变7袋?这总共下来能省多少钱?亲戚说,不是为省钱。水泥虽然重要,但不是越多越好,好的混凝土是水泥、沙、石子儿按照科学比例配成的,经测算,一方混凝土中7袋最好。

亲戚的话,让我想到生活中其他事。比如做饭,再好的调料,也不能放多了,不能让这个味道太出头,否则,不算美食。比如交响乐,再动听的乐器,也不能太响亮,否则只算乐器独奏。比如抓中药,虽有君臣之分,但在好的老中医开的方子里,君药不能再多一钱、臣药也不能再少一克。
古人讲:格物致知——“物”虽不同,但“知”恒一。从混凝土,到做饭,到交响乐,到中药方,一路“格”下来,得到的“知”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给我两点启示。一是,一所学校,不是名师越多越好,一个班级,不是学霸越多越好,一个组织也不是日能的人越多越好。如何发现每个人的闪光点,如何恰当发挥每个成员的作用,如何让组织内的分工更加科学合理高效,最终达到1+1>2的效果,这是对所有管理者的考验。二是,要从小培养孩子的集体主义精神。现实中没有个人英雄主义的土壤,这也不是单打独斗的时代。合作至上,多赢为王。
还是那句话,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才能走的更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