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说过:"爱就是看见和回应."
我记得武志红老师的心理课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案例:有个小婴儿在3个月的时候,得了肌无力,她三个月以来都没好好睡过一觉,基本都在哭。家人不知道孩子为什么会哭,她们甚至在小女孩床周围装了四个摄像头,来观察她哭泣的原因,结果什么也没有发现。只好请了心理咨询义工来帮忙,平时都是妈妈和姥姥负责照顾她。虽然妈妈和姥姥都会抱她,可是她们抱孩子的时候,基本上没有四目相对,缺乏交流。
于是心理咨询义工想到了一个办法,让妈妈弄了一个小游泳池,给孩子套上游泳圈,妈妈和姥姥一个人牵着孩子的一只小手,试图安抚孩子。但是几分钟内,孩子的姥姥不断起立、坐下、三次短暂离开,根本不能全神贯注的在孩子身上,于是她叫了孩子的爸爸来替换姥姥。他们牵着孩子的手,把注意力全放在孩子身上,几分钟之后,孩子就不哭了,当孩子的哭声和啜泣都停下来之后,一份巨大的安静降临了,接着孩子有了困意。义工建议把孩子放到床上睡觉,同时,爸爸和妈妈仍然各自牵着孩子的一只小手,孩子就这样安稳的睡了几个小时,这是这个孩子出生3个月以来,第一次能那么安稳的睡觉,这就是“看见”的力量。
为什么孩子会得病呢?究其原因,要在原生家庭找答案。这是一个高知家庭,几代单传,家人希望可以有个男孩。发现是女孩的时候,全家人都很失望,但是作为高知家庭,他们在意识上都表达了对女儿的接受,但是心里的失望级别极高,这种失望,女孩是能感知到的,于是这份巨大的不被接受感就变成身体的无力,还好得到了及时的纠正。三岁之后,当孩子再去检查,发现已经不是肌无力了。
正如武志红老师说:“人性很复杂,但它的基本逻辑很简单”:
1、每个人都是一个能量体;
2、能量体伸展出的每一份能量,如被看到,就变成了光明,变成了生的能量,如热情与创造力。
3、能量体伸展出的每一份能量,如不被看到,就变成了黑暗,变成了黑色的、死的能量,如怨恨与破坏力;
4、当一个人整个的能量体都被看到,生命就得以证悟。
这让我想起了电影《弱点》里的黑人迈克尔·奥赫,他母亲是一个毒瘾君子,连他的父亲是谁都不知道,他除了母亲没有其他亲人了。他的智商只有80,相当于6岁的水平他是平均成绩都是零开头的,根本没有学校要他。虽然他的成绩很差,但是他有极强的身体条件和运动天赋,他的自我保护意识高达98分。后来,陶西太太收养了他,并把他培养成橄榄球选手。后来,他考上了密西西比大学。他在密西西比大学期间,成为了全美明星。在老师的帮助下,他成为了优等生。他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离不开陶西一家人的“看见”。
第一次“看见”是在一次排球比赛后,他主动收拾垃圾的行为,被陶西“看见”了。第二次是在冰冷的冬夜,陶西太太“看见”了他,并把他带回自己家,让他住在客厅沙发上。第二天一早他离开了这个家,但是陶西太太又把他找回来,让他一起过感恩节。第三次是在感恩节,他拿了食物一个人在饭桌上吃,又被陶西太太“看见”了,于是陶西太太关了电视,让一家人跟迈克尔一起祈祷。第四次是在陶西太太带他去买衣服的路上,他表达说自己不喜欢被别人叫大个子迈克尔。陶西太太“看见”了之后,立刻就改了称呼。第五次是在买衣服的时候,陶西太太给他选了几件,但是他自己看中一件,陶西太太“看见”了他的需要,并且尊重他。就是这一次次的“看见”之后,迈克尔逐渐融入了陶西一家,陶西太太让他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同时,陶西的儿子还帮助奥赫训练,使他很快地融入了橄榄球队的生活,不断激发运动的潜能。终于,在一次比赛中,他因出色的表现崭露头角,开始获得了球探的关注,并且最终收获了各大高校的青睐,最终他选择了。
作为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看见”孩子,了解孩子的真是需求,与孩子达到共情。“看见”能让你建立更好的亲子关系,请相信“看见”的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