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反思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反思

作者: 历事炼心 | 来源:发表于2020-02-03 15:15 被阅读0次

    (转自曾奇峰老师)我们再定义一下精神分析:它不是宗教、不是信仰,也不是哲学;它是一个探索人格的工具,是治疗各种心理疾病的手段。由于人格跟社会文化历史有关,所以它也可以用来探索人文方面的各种现象。探索的深度取决于工具的先进性,到目前为止,精神分析貌似是最好的工具。

    文化是个体产生心理问题的大背景。它既是滋养我们心灵的土壤,又是限定我们的藩篱。

    有必要思考一下,我们文化中哪些部分是限定我们的。美好的、属于先进文明的那些部分,我们就不分析了。

    一、儒家思想中,预设了一些人对另外一些人的权力,比如父母对孩子的权力,君王对臣民的权力。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个预设6为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个明显带有“排泄期”发展残余的对关系的设定,就明显落后了。

    孝顺就是预设权利。孝顺是对长者的恶性催眠,看似长者在享受某种“福利”,实际上却是在遭受不真诚的对待,这都会使长者加速老去;孝顺压制了后辈的心理发展,延迟了独立人格的形成。所以孝顺让人都不在他应该在的位置上。

    我们都不需要孝顺,只需要爱。孝顺变成爱,是文明的一大进步。

    二、李约瑟问题,即中国有2000年的成熟的农业文明,但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中国。杨振宁的回答是:因为我们是归纳思维,而引导了工业文明的西方人是演绎思维。

    我们古代的圣人们,一开口就是“归纳”万物规律,似乎后世物理学家孜孜以求的“大统一理论”,他们早就知道。但他们的“知道”,是经不起“演绎”的。也从来没被演绎过,因为对他们的说法的质疑,会被认为是对他们个人的攻击,这显然是大逆不道的事情。

    三、性禁忌。

    性活动是一个拥有独立人格的人从事的活动。在不允许个体充分分化的文化背景下,独立是不被允许的;独立意味着对关系的谋杀。性活动带来的快乐,也被“操控者”视为对自己的抛弃。

    从另外一个方向说,禁忌制造诱惑。这就是我们文化中性瘾者的成因。

    四、重男轻女。

    这是我们文化中最大的糟粕之一,是功利到丧失人性的表现,因为在需要使用“傻力气”的时代,男孩显然比女孩更“有用”。

    女性是这个星球最美的存在,但家族中重男轻女的长者,反向形成式地无视和打压跟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后代女性,以占据莫名其妙的道德高地,获得同样莫名其妙的掌控权。

    从起源学上说,所有男性都是女性生的,都曾命悬女性之手,所以他们对女性有天然的恐惧。如果他们不能通过成长把这种恐惧转变成爱,残留的恐惧就变成了对女性的贬低,男性集体的对女性的恐惧,就变成了文化级别的重男轻女。

    五、饮食文化中的饥饿记忆。

    对食物的极度兴趣、桌上堆积成山的菜,是这个记忆的代偿性存在。

    很多年前,一位美国精神分析来中国,被招待晏上的吃的吓住了,他猜测说:你们的历史中是不是有很多次的大饥荒。遗憾的是,他说对了。

    六、智力使用的禁忌。

    以中国人的智慧和人口基数,却200年来没有几项对人类有重大贡献的发明创造。这后面肯定有“鬼”。以下是三个解释。

    1、智力的使用被赋予道德堕落的意义,具体来说就是懒。用人体的生物电做事情,是勤快的表现,发明电、用机械力去做事情,会被人攻击和鄙视。

    2、创造新的东西,是对长辈们生活过的世界的不满。

    3、对封建制度僵化部分的认同,导致了个体人格层面的僵化。

    七、厚古而薄今。

    这其实就是精神分析所说的移情,意思是,活在现在,对科学技术带来的巨大好处视而不见,过度关注其不好的方面,夸张地赞美祖先的成就。

    八、逃避现实。

    文人们现实不得志,就用遁世来逃避,但却被赋予某种高雅、圣洁、超脱的精神意义。他们用这种方式隐藏自己在现实中的无能,并为后来者提过了一个个不好的榜样。对社会责任的逃避,是潜在的反社会形式。

    还有一种情况。当你如此自恋,潜意识认为自己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已经达到一个危险的高度,以至于可以毁灭全世界,你可能出于“保护人类”的目的,“自剪羽翼”,退到一个“无功能”的状态。很多人人到中年“佛系化”,就是这种情况。

    九、死亡恐惧的反向形成—过度养生。

    我们都需要他人。当你对他人的需要有婴儿般的特征、以至于不能在成人的关系中被充分满足的时候,你就自己滋养甚至是“哺乳”自己。所有入口的保健品都是“乳汁”的替代品,所有的“秘方”都意味着要被特殊对待,所有的独门秘籍都潜在地通向永生----这象征自己可能是人类灭亡后唯一活着的人。

    一位台湾朋友告诉我,年轻时跟他玩的一些朋友,现在都养生去了。我听到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他们都“死”了。因为,好像死人才只跟(养生)物质打交道,活人就一定要跟人玩。

    好的。这一节音频课程我们就到这儿。

    到此为止,全部30节课程就结束了。还剩下最后的答疑。我明天出去度个假,大约半个月后回来。这期间期待大家对整个课程的反馈,以及留言提问。我回来后再选择性地回答。不过事先需要说一下,我只能回答一些比较普遍的、偏理论的问题,对于太个人化的问题,我强烈建议找心理动力学取向的心理咨询师谈谈:你配得上被咨询师单独对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反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kvhx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