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报郑治桂老师课之前,我一直在犹豫,有没有必要?但最后还是凭着感性地冲动报名了。或许,就是老师当时说的看画是需要感觉这句话吸引了我吧。他也喜欢就一幅画,发散地讲深讲透。其实,这只是他的艺术感,是沁入他艺术的感受,再无此人。
鲁斯本作品《玛丽·德·美第奇抵达马赛》(来源网络)临到要开课了,忽然才想起什么,在网上搜老师的资料,更多关于艺术的认知。于是,打开了他的《世界名画背后的故事—鲁斯本抵达马赛》我找出另外的美术简传。恰好也有这幅画,但为什么在当时就没有多少的感觉,或许是声音,其实包含了很多额外的感情信息,也或许是短短的十分钟,其实已经涵盖了很多的与之相关的信息。看到了鲁斯本的贵族气息,看到了玛丽梅迪奇这幅画的天上、人间、海里三重世界的,雍容与华贵。
其实是在这个晚上,才将自己手头的几个关于西方艺术史的书籍、画册、讲座拿出,对着鲁斯本和玛丽梅迪奇来了一个小小的深入的研究。鲁斯本和这幅画突然深深的印刻在了脑海中。 这让我想起十余年前的一次看展,意外地碰到了台北故宫博物馆寻找的真迹。那是两米多长的大幅画面,山林仿佛铺面而来,就是第一次觉得被震撼了。驻足良久。回家后,在某书上找到了同样的画,仅仅IC卡大小,全然没有了感觉,所以真的是要看真迹,去感受。
再听到郑治桂老师关于看画展的三个层次。展现的卢浮宫,就已经足够让人震撼了。而这三个层次,其实和文学、音乐等等其实也是相同的。就如同当年学文学,老师先将经典篇章诵读,再看文学史。依然是希腊罗马神话,圣经。艺术的脉络是相同的。若是在某个点上,文学、音乐、绘画等等交融,就会碰撞出不同的的火花。这也是关于艺术欣赏的一个方面吧。譬如红楼梦,以往的红楼梦是引经据典,考察,没有将其当作一个纯粹的文学作品,而蒋勋如是解读,文本背后的美。每一段音乐也是如此,每一幅画也是如此。
在如今的社会,AI技术已经不断发展,有人说,AI技术无可取代人的美的感觉,其实不然。AI技术已经有了一步步深入,就如同阿法狗已经战胜了世界最强大的棋手,电脑取代人脑?这个时代,尽管AI会带来“人何为人”的恐慌,但AI技术还是会发展,还是要发展;尽管人恐慌艺术和美这最后的高地是不是还是会被AI取代,但人还是要具备人特有的美的思维和才能,以及美的创造。 这就是这个时代的与众不同。
尽管……,但还是……
让我们抓住这平衡的点,来一场时代的冲浪狂欢吧!
尽管这个平衡点不好把握,但还是要尽量平衡。
所以说,艺术的鉴赏,其实感官感受皆在第一位,那是一份心的沟通和交流。其次才是技法。而最后的境界是系统、整体,放在一个大的环境下考量。 这也是艺术欣赏要做的功课和需要付出的努力的次第。
感受揣摩每一个独一无二的艺术品,其次学习艺术理论,再次学习艺术史、文化史、哲学史……,以及不断经历积累的真真实实的生活……:)
所谓“功夫在诗外”,大概讲的就是这个理了。
系统思维,整体思维……,是不是放之四海皆准?
如此之后的艺术创作,会怎样? 哈哈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