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拖欠了好几天的文章了,一直没有时间写出来,今天必须把它补上!
时间向前追溯到上周二,下午,语文学科常规教研活动。
本学期,我分管语文学科建设工作,对于一所学校的声誉来说,这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工作,其责任之重大不言而喻。或许是由于刚刚接手的缘故吧,我对自己的这份工作是既感陌生又感沉重,深知经验之贫乏又哀叹机敏之不足,以至于患得患失、顾此失彼、惴惴不安——遗憾的是,即便如此,我也必须带着这样的心境去主持聚集了全校语文教师的教研活动。
还好,虽然出了一些纰漏,但无伤大雅,教研活动按着预设的程序缓缓地推进着……
依据安排,我们本学期采用了微课教研的形式组织教研活动,三位年轻而优秀的老师事先都做了充分的准备,他们侃侃而谈,都较好地以微课的形式呈现出了自己对课堂的思考和对教学环节的设计——我坐在后排静静地听着,心中十分感慨,实话讲,他们所讲的我并不能全部听懂,有些地方也不尽认同,但他们的认真劲儿让我感动,有那么一阵子的时间,我的思想竟不由得抛锚了——我想起了一些赞美老师的诗句,甚至自己也思索着也想写上那么几句……
很快,他们都展示完了,接下来是分组研究与交流思考的环节,当这些都像流水般过去之后,就到了我总结发言的时刻了——我的心里很紧张,或许别人不能感觉得到,但我的心脏快要从胸腔里跳出来了——不过,我很快调整了自己的状态,然后,开始很小心地谈自己对今天所展示的三节微课的看法,考虑到本学期新进教师人数众多的情况,在评课的同时,我对一些自以为重要的要求,严肃地进行了强调,希望借此引起新教师的重视。
意外就在一瞬间出现了,参与微课展示的王老师竟“蹭”地站了起来,虽声音不大却语气坚定地对我进行了反驳:“乔主任,我对你所说的不能接受,我觉得你根本没有用心听我的展示……”
不可否认,王老师的突然发声还是让我颇感意外的,但我很快便明白了她的意思——可能是说话方式的问题或者是我的表述不够清楚,她误会了我的意思,其一是她将我对年轻老师的严肃要求当成了对她的批评,其二是她把我给她的“多一些范读”的建议理解成了“课堂读书环节太少”……
误会很快就化解了,在大家善意的微笑声中,活动继续进行,并很快走向了尾声。
齐心协力1.jpg
事情似乎就这样过去了……不!我忘不了那张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年轻的脸,多么美丽又多么单纯,多么羞涩又多么执拗,想想吧,当众反驳自己的领导,这需要怎样的勇气?而这份勇气,又是多么可贵?!
事后,听闻有其他老师善意地“开导”王老师,让她有想法可以在私底下与我交流,不应该在公共场合伤我的面子,我感谢他们的善意,但却觉得完全没有必要。
教研会上,被老师当众反驳,在别人看来,或许是件难堪的事,是件丢面子的事,但在我看来,这恰恰是教研的真正意义之所在,即集思广益、兴利除弊、共同成长、追求卓越,一个人生命有限、精力有限、见闻有限、智力有限,虑事不可能尽周、学问不可能尽知,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此诚千古不变之规律也。有问题就不该怕别人指出,有失误就不该怕别人批评,其实换个角度来看,自己也恰恰就在别人批评的过程中,完成了破茧之旅,进而羽化成蝶。何为面子?知错能改、虚以待人、潜心问道、唯真唯善,自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尊重才是最大的面子,反之,装腔作势、不懂装懂、飞扬跋扈、自吹自擂才会令人耻笑。
我感谢反驳我的王老师,因为她的勇敢恰恰表现了她对我的信任,同时也表现了自己对课堂深入的思考。毋庸置疑,她的批评也手术刀般的划开了我虚伪的外衣,正如她后来所说的那样,她需要实实在在的建议,而我的建议显得有些不痛不痒了,事实上也确实是这样,不过不是我不想给她更多好的建议,实在是因为自己对其所执教的年级、所使用的教材(统编版新教材)和所面对的学生知之甚少、过于陌生,故而不敢妄言所致。所以说,王老师的批评,批评的对,批评的好,这样的老师是难能可贵的,他们是真正有情怀的、有个性的老师,他们的认真是值得尊敬的,他们的坦诚是值得肯定和保护的!
教研会上被反驳,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更不是什么教研事故,相反,我恰恰觉得这是一个契机,我希望我的所有同事们,我的语文学科的老师们,能够真正放下包袱、重塑情怀、求真务实、严谨治学、诲人不倦、志存高远,革推诿拖沓之陋习,去敷衍投机之杂念,为学科发展殚精竭虑,为学生成长呕心沥血,成就他人、发展自己,正如我那位现已成为声名显赫的北大教授的同学在第34个教师节当天所撰写的《师者馨香》一文中所写的那样:“戴着师者光环的人有很多。我们乐意分享这片光环,因为它是我们的内在的荣誉感与神圣感,我们要爱惜羽毛,令它一尘不染……师者无形,却通过言传身教传递一种精神的风范。师者无心,却以仁为心,将仁爱与奉献传递至远方与未来。”
以此,与同仁共勉!
齐心协力.jpg
2018年9月16日23:47:48于三省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