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怎样的教育思考?
——仰望星空助教团和丁敏教授闲聊启发
2022年10月18日晚八点半,丁敏教授(美国宾州州立大学教授)、张芙琳老师和助教团成员参加了一个小时的闲聊会。丁敏教授讲述了他的成长过程和孩子的教育理念。丁敏教授的讲述给我带来很大的启发,为我的家庭教育和工作带来了新的思路。
丁敏教授在孩子教育地经验中说到了“让孩子做个好人,而不是老实人。”好人和老实人是不一样的。老实人是无原则、无底线的付出,会成为懦弱的代名词。老实人在付出的过程中会伤害到自己,别人也会无视老实人的付出。好人是有底线的老实人——符合三观、符合原则的事情一定会做,而且会尽力做好。丁教授的这个观点让我想到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缺陷,没有给孩子的教育扎根,没有给孩子方向。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教育,所谓的方向就是好成绩、好学校和好工作。类似于“做个好人”是方法论上的指导,让孩子面对很多具体的问题能够拥有底线。而成绩、好学校是一个具体的目标,不具有指导孩子的未来,不能够成为孩子成长的底色和基础。作为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比成绩更重要的事情是为孩子“扎好根”,有了根,扎好根,孩子才能够长的更好更壮。我们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缺少扎根教育。
“尊重孩子的选择。”丁教授说到孩子所学的都是他们喜欢的和感兴趣的学科,他很少干预孩子的选择。而恰恰相反,作为家长过度的帮助孩子选择,过度的保护孩子,让孩子失去成长的机会。教育应该是一种选择能力的训练过程。家长眼睛聚焦于考一个好分数,考一所好学校等等的具体目标上,孩子只能够成为执行家长决策的一个工具,而没有任何的选择的权利。从孩子上学开始,孩子已经没有选择的权利,只是一个执行者。从孩子的吃喝拉撒,到孩子的衣食住行,到孩子的学习,家长统统的为孩子安排好。孩子负责读书、考试。从小学到大学,很多的孩子没有选择的权利,就连穿什么样的衣服,穿几件衣服都会被父母安排。孩子生活在一个封闭式的包围之中,美其名曰是为孩子好。好的父母,应该给孩子选择的权利,给孩子试错的机会,给孩子空白的时间,给孩子无聊的时间。孩子的兴趣不是在补习班中养成的,不是在课堂上养成的,而是在一个个无聊的试错机会中形成的。人生也是一个不断的选择的过程。选择能力的培养是非常的重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中培养孩子的兴趣。没有选择的权利,更就不要谈对于孩子的尊重。中国父母很少有尊重孩子的意识,潜意识总是认为孩子必须无条件的听父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需要培养孩子选择的能力,需要尊重孩子的需求。
“孩子要独立,经济上和精神上的独立。”说到独立,想到了陪读这个比较特殊的词语。随着农村家长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提升,陪读的家庭越来越多。一个村子的年轻人都会到镇上、县上或者教育资源更好的地方陪读。村子留给老师,年轻人负责孩子的读书。一个小家庭挤在一个很小的房子。孩子从幼儿园直到高中毕业,父母一方或者是爷爷奶奶负责专职为孩子做饭洗衣服,而孩子专职读书。这些孩子除了读书,在没有任何的活动。他们是农村孩子,却从来不知道地在什么地方?不知道农作物该如何种,什么时候种?他们是农村孩子,却从来没有待在农村,一直生活在农村和城市的夹缝中。这些孩子应该是没有幸福的童年,没有有趣的童年,他们的记忆中更没有温馨的家庭,他们有的是什么?这些孩子如果考不上大学,他们的未来是什么呢?这些孩子如果考上大学,他们又能干什么呢?这些孩子一直没有独立的机会,无论是物质上和精神上。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享受,而是为了能够让孩子融入这个社会,为社会创造价值。而创造价值就需要独立的能力。父母长期的包办对于孩子的独立能力的影响值得思考。
父母过度关注孩子的眼前利益,保护孩子不受到伤害,为孩子的成长提高一切可能的帮助,却忽视了根基的教育和方向的教育。孩子可能短期类会获得短暂的成功,可是,孩子的长远发展注定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爱孩子,给他们自由,给他们尊重,给他们善良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