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在新加坡学习,看到了太多的繁华现象,畅谈的也大多是积极的一面,而我却在反思它高度繁华的背后……
繁华的新加坡金融区新加坡原为一个小渔村,后被一个苏门答腊王子占据,继而成为ying国的殖民者对抗he lan殖民者的桥头堡,在此期间新加坡得以发展,所以新加坡人对ying国怀有特殊的感情。
在二战中,ri ben却以少胜多,打败英国,进而迫使英国向ri ben投降,这极大地伤害了新加坡人的信心。经过ri ben三年多的统治,很多人死于非命,新加坡人开始觉醒,想把握自己的命运。
二战后,新加坡又成为英国殖民地,经过斗争终于在1959年完全自治。小小岛国为求生存,同意与马来西亚组成联邦政府,但好景不长,新加坡与马来西亚议会在治国方面矛盾,于1965年8月9日被马来西亚议会驱逐出联邦,当时国父李光耀哭了,新加坡人哭了……
新加坡人纪念第一个殖民者着登陆被别人抛弃只好自己单打独干了,正式成立新加坡共和国,李光耀为总理,龙索夫·伊萨为总统,国家成立后艰难地发展。
在国际上,大国可以博弈,而小国则夹缝中求生存。所以新加坡在政治上还是英联邦成员,社会习惯教育体制都是英国化的,英语为行政语言,而军事上则依赖mei国,新加坡有mei国军事基地(如新加坡巴耶利巴mei国空军基地,在海湾战争等诸多战争中都有从新加坡起飞的mei国飞机参战)。
背靠大树好乘凉,新加坡全力发展经济,成为今天亚洲强国之一。
新加坡是个华人占多数的西方国家,人们思想相当西化。当然,在高度繁荣背后,华人的贡献具重要地位。早期从我国东南沿海下南洋谋生活的华人,开始时大多在码头做苦力,用双肩扛起家庭重担,也扛起了新加坡后来的繁荣。
因为大多华人都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再苦也不苦孩子的教育,用知识武装起来的华人后代又成了建设新加坡的主力军。有时走在大街上还误以为在国内南方某市呢,新加坡与香港、澳门、台湾不同,街上走的是华人,却是英美思想,奇怪吗?
早期华工的艰苦起居但新加坡的治国思想却来自中国的中庸之道,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得很好。处于生存考虑,新加坡人的忧患意识还是很重的,新加坡国父、前总理、资政李光耀说:“……希望反对党强大些,智慧些……万一人民行动党倒了,还有一个政党来治理新加坡……”。
新加坡人诙谐地说:上帝太偏爱我们了,我们这里没有台风,没有地震,没有海啸,也没有矿产,没有石油,没有充足的自给水源,也没有适合耕种的大地,只有很多人,只有这么小的地方,我们只有和谐相处,共同发展新加坡!
政府帮助低收入的人解决住房问题,拿出很多金钱盖了很多住房,然后以低价卖给新加坡低收入群体,他们称这种住房为“政府组屋”。在这些“政府组屋”的一楼大多空闲,专门给人们活动场所,可以开个“party”,进行一些宗教活动,家庭的婚丧嫁娶等都可在一楼共用地方进行。他们很讲究社会和谐。
政府组屋的一楼都空闲在这些陈述中,我们可学些什么呢?很多很多。抓住机遇迅速发展自己,建立和谐社会,保护弱势群体……这些我们都在做着,看着新加坡今天的繁荣,我们更坚信自己的目标,干劲会更足。
当然,新加坡也有阴暗面,法制严也有违法乱纪者,行车违章、乱丢垃圾,但很少见,一般是“民不告官不纠”……。
相传在牛车水和小印度还有些掏包的,害得我们警惕性高涨,同伴之间左顾右盼,紧捂自己的腰包……新加坡依靠mei国没人提起,被ri ben侵略还要委婉地说“日治时期”,对于殖民者ying国怀有深厚感情等等,还有许多新加坡“皮袍下面的小来”……
但瑕不掩玉,关键是新加坡繁荣中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对自己有意的启示,来加速我国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使祖国更强大,让世界各处的华人都能体会到这种强大的荣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