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我们阅读的书可以分三类:
第一种是感受型的书,可以用来陶冶情操。
比如《雅舍谈吃》《边城》等文学作品。
读完之后可能学不到什么知识,但是能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酸甜苦辣,让我们更有同情心和感受力。
我在心情沮丧,觉得生活没乐趣时就会去看散文,看别人笔下的美好,从那里获取面对生活的能量。
第二种是经典作品,它能提升我们的认知。
它们可能是某个行业、领域的始源,比如《物种起源》《反脆弱》;
也可能是另一个世界的故事,比如名人传记,比如《邓小平传》;
也可能是帮助我们提升认知,构建底层逻辑的书,比如《动机心理学》。
当初我刚做自媒体,想了解传播的原理和人类行为的底层逻辑,就买了一本厚厚的《社会心理学》,每看到一个知识点都如醍醐灌顶,原来是这样,这可以解释某某书说的现象。
但是看得很吃力,6年过去了依然没有看完,每次搬家又舍不得扔了,就带着它辗转。即使只看了一部分,当我在遇到相似的概念和理论里,心里都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第三种是工具书,它们能帮我们解决某一个具体的问题。
看了就能用得上,可以帮助解决当下的问题。
但是问题一旦解决了,它就没有价值了。
在我刚转行做设计时,买了《设计从入门到精通》;
当我想学文案写作时,又买了《如何写出爆款文案》;
当我想学某一样技能时,首先想到的都是《xxx如何入门》《如何成为xxx高手》
这一类的书,快速过完能帮我很好地了解这个领域的流程和内容,但入门之后就再也没有打开过,一直是我最想卖二手的书。
并不是说读经典就比读其他类型的书优越,我很反感这种莫名其妙的优势感。
每个人的需求和爱好不同,彼之砒霜,此之蜜糖,各取所需就好。
读书也不是万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爱旅游的旅游,爱读书的读书,爱打游戏的打游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