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15.6.15《梦醒子》

2015.6.15《梦醒子》

作者: pea小豆 | 来源:发表于2015-06-14 18:01 被阅读538次

    (暂时记录)

    《梦醒子——一位华北乡居者的人生》,[英]沈艾娣著,赵妍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8月第1版(The Man Awakened from Dreams:one man's life in a north China village)

    一、“那些遭受进步之苦的人”

    “梦醒子”是清末民初一位山西儒学者刘大鹏的别号。《梦醒子》这本书是哈佛大学历史系教授沈艾娣以刘大鹏日记为核心资料,描绘在清末民初历史大变迁的环境中,刘大鹏作为儒生、孝子、议政者、商人、农民的不同身份状态下的人生景况,侧面反映了在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历史大环境下,作为个体的传统儒生、平民、商人、农民、采矿者等的生存状况。

    这本书出色的地方在于,它在历史大环境下讨论个体的命运、从个体的身上折射历史大环境对个体、对具体的影响。作者在中文版序中提到,她的目的是希望西方的学生能够了解20世纪前期一个中国乡村日常生活的鲜活面貌,希望西方学生能够“反思现代性所带来的悲剧”。现代化在我们和西方的教科书和官方宣传中,都被认为是进步而且美好的前景或历史潮流,而沈艾娣希望大家能够关注,在这么一个官方正统浪潮中,那些“遭受进步之苦的人——个体、家庭、地方,甚至或许是整个的中国乡村人口。……”(中文版序P2)在很多介绍这本书的书评和讲座中,就多以“那些遭受进步之苦的人”为题。

    二、学习——

    1、这本书的结构,序言以作者在1996年首次到达山西赤桥村所见的情景开始,对刘家现状、刘家后人现状、赤桥村其他人物等等的所见,提出关注点:在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与现代化的“进步”相对的另一头,被视作“落后”的传统儒生、山西乡村的权力结构、经济体系这些个案,如何受到现代化的影响、如何看待现代化?在一个变革的时代中,在时代的洪流中,个人、地方、家庭这些个体,是怎样的生存状况和处境?

    接下来六个章节,分别是写作、儒生、孝子、议士、商人、老农。第一章写作以描述一个历史的场景开始,介绍刘大鹏记日记的由来、过程、主要内容、他的思想观念。接下来是以作者所理解的刘大鹏的身份变化:儒生、孝子、议士、商人、老农来组织材料、叙述传主生活,并讨论展示了赤桥村、山西这些华北地区在国家的变迁中,在政治结构、经济体系、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影响和变化。

    【2015年4月18日,博雅乐读会举办的第3期活动是请来沈艾娣、赵世瑜对谈《梦醒子》。记录中说到《梦醒子》的叙述手法“是典型的强调史家主体的叙事史,英文所说的‘史家来讲故事(I tell the story)’。这与中文学界强调的所谓‘让史料说话(Sources tell the story)’非常不同。史料自己并不会说话,要靠史家去理解、阐释、组织。此书夹叙夹议,引用了大量二手文献,比如书中讨论孝道中道德、礼仪、情感的紧张关系,提示了柯启玄、伊佩霞、高彦颐、张寿安的研究(44-45页)。这样的提示能够将一个小问题的讨论和更大的学术领域之间建立起相关性,从而彰显这一议题的重要性。总之这本书在视野、方法、写作上均可称典范之作。”】

    2、作者的关注或说关怀,在将现代化理所当然视为历史的进步这种观念下,在中国近代被动进入现代化这个激烈的时代里,关注在乡村、传统而饱受的以刘大鹏为代表的这个群体是如何度过、关注他们在当时怎么看待时代、看待世界、看待自己。

    但在使用史料的过程中,不是以史注我,让史料为自己的著作、观点服务。还是在那个记录中提到:【日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史料,但如何使用日记,挖掘其中的价值,这是很多历史学爱好者共同关心的问题,两位教授也对此给出了自己的见解。沈艾娣教授认为,人写日记是为了创造自己,而不是真实地展示自己,人在写日记时会把自己塑造成应该成为的样子。比如刘大鹏最初的愿望就是自己的日记会像曾国藩的日记一样被出版。利用日记应该意识到,它虽然是一手史料,但也是一个人为了某种目的而写作的。另外,如果想要通过日记了解一个人,就有必要全面地阅读、理解他的日记。比如已出版的《退想斋日记》,实际上只是全文的很少部分,编者所感兴趣的是他认为跟大的历史有关系的部分,比如重要的事件、风俗习惯等。而刘大鹏日记中包括很多道德修养、身体状况的部分都被省略掉了,如果只阅读删节后的版本,就无法全面理解日记的主人。】

    3、刘大鹏,理想与现实

    刘大鹏属于在正统历史上没有地位、没有突出贡献的一个人物,是一个普通的、对国家、对社会说不上有影响力的一个微小的人物,而他正和社会中大部分的人一样。

    刘大鹏在近代史研究中却是一个很重要的资源,这主要是因为他留下的日记,记录了中国清末民初这段时间,主要在山西的情形,这在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迁,也记录了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印记。这在新的历史研究视角兴起后不断得到重视,可以称为社会史观,或者微观史学。

    刘大鹏从1891年开始记日记,他敬仰二十多年前去世的儒学家、在传统史学中地位很高的曾国藩,每天记日记不中断,力求如实记录每天自己的见、闻、想,以作反省自身。一直到去世前,他每天早起,读过书报后,便开始工整的记日记,他是用毛笔、砚台、墨锭来写的,而他的用纸,是自己能弄到的所有的纸,有些是白纸、有些是旧报纸的反面、有些是讣告的背面、还有邻镇晋祠药店的广告单页和特许药的广告等等,他把这些纸裁成相同的大小,然后粘在一起。大概一季写完一本,他就用结实一点的纸做成封皮,在日记本的封面上用端正的篆体写上名字,放在木橱中。

    刘大鹏的日记涉及的时间大约从1891到1942年他去世。当中涉及到晚晴的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侵略战争、1905年的废除科举、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民国政府的管理、山西经济的变迁、抗日战争等等事件。日记里边记载了刘大鹏个人的见闻和见解。

    刘大鹏的日记之外,还有其他方志、游记、文集、诗集等,文革时期很多旧书被破坏,刘大鹏的日记和方志手稿保存在山西省图书馆。1990年山西人民出版社“三晋古籍丛书”出版了《退想斋日记》200册。200册只是编者选的认为对研究有用的一小部分。所以在讲座里作者说认真的史家要通读刘的所有日记和写作,以求对其人有基本判断,这些不会用到著作里,但贯透在整个著作中,体现作者理解和把握是否到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5.6.15《梦醒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lzjq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