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而且影响了世界。但是,我近来看《论语》,却发现有一个人比孔子更全面,更伟大。他就是《论语》一书的作者或编辑者。
说来话长,多年以前我看一些国学大师的言语已及于丹之流说《论语》,感觉不对,于是把《论语》狠狠地看了几遍,近来无事,又翻了一下,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论语》的编辑者是一个比孔子更全面,更伟大的人!
这要从《论语》的第二十篇说起,第二十篇是这样的: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这一段话的大致意思是,对最高统治者说的,你们承应天命,或者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来统治管理天下,责任重大,天下有罪过,也是你们的过错,你们有罪过,无关天下人。你们要好好勤政,管理好天下!
纵观整本《论语》,就这一篇最短。
整个《论语》,都是子曰,或者是子某问而孔子曰。独独这一篇是尧曰,以及舜曰,武王说。完全不是孔子的话,或者即使是孔子讲给大家的,也是引用尧舜的话。为什么在记录孔子的言行的书里,记录尧舜言论呢?为什么会有这么一篇呢?
这要从《论语》的内容说起,《论语》共二十篇(按照现在读本的一般分法),前面十九篇都是评论劝化人民的,也包括官员,要遵礼、要克己、不要僭越礼制。当然中间有许多关于鼓励好学,诚信等等等东西,闪耀着思想的光辉,尽管很多东西在现在看来已经不合时宜,是不对的,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这样的认识,已经是很不错了,所以也配享先贤之名。但一本书,特别是教化天下的书,只要求老百姓如何如何,是不够的,不完整的,不全面的。思想上有不足,有缺陷。这本书对最高统治者也应该有要求。一定有一个人,他看到了这一点,于是把‘’尧曰"这一章加上去了。在不是民主与法治的年代,在用道德要求老百姓的同时,把君王的要求也一并提出来,放在孔子的书里,也警示帝王(和最高统治者,比如舜),使大家都有规范。这样,作为先贤的孔子的书就完整了!
无法考证是谁编辑的《论语》,无法知道是谁把最后的一篇加上去的。但他在编辑或加上这一部分的时候,他的思想水平已经超越了孔子,他的考虑比孔子更全面。孔老圣人你怎么不对帝王也提出要求呢?!一本书,一部道德,一部法律,应该对所有人都有指导与规范,对所有人都提出了道德要求,帝王等也不例外!也要遵守!
有了这一篇,这本书的内容就完整了。
这个人发现并完善了这一点,并且用这种方式告诫天下,既有智慧,又有胆量,他实在是比孔子更全面,更伟大!
这本书流传了上千年,说明以前中国的思想界也认可了这一点。
历史上的皇帝也是接受这一篇的,也是按照这个要求做的,起码他们名义上是这样。每逢天灾,或天有异象,他们都首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从身体上折磨自己,以换起上天的宽恕。我看《宋文鉴》,很多皇帝的诏书都是这样。凡有事故,便下诏书(比如罪己诏)批评自己,要求百官积极指出自己的过错,要求上苍惩罚自己,不要为难天下百姓。(每当看到这一类的诏书,我都是非常感动的,尽管知道他说的不一定是真的,但他起码在这样说,样子做出来了,反而现在很多领导什么都不能说,唉……)。
帝王都接受了这一篇,他们在用儒家思想治国的同时,也用在一篇要求自己。经常把“万方有罪,罪在朕躬。朕躬有罪,无关万方”挂在嘴边。然而后世的一些伪君子却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一篇。拿前面的十九篇文章要求老百姓,不敢用最后的一篇要求帝王或当权者 ,本身就是违背儒家思想的,他们是儒家思想的背叛者。他们只是当权者的走狗或奴才,他们迎合当权者,不敢批评当权者,只对老百姓指手画脚,都不是真正的儒家行为!
常常在想,现在的很多国学大师在解说《论语》到时候,为什么不好好讲一下这一篇呢?他们的满口仁义道德为什么不包括这一部分呢?他们的选择性无视,可能是没有勇气,是懦夫。但是,出来装模作样胡说八道就是不对的了!正像长得丑不是你的错,出来吓人就不对了。你《论语》没学好就算了,出来胡说八道就可恶了!其实他们是伪君子!伪儒家思想!对社会,对国家危害甚大!
《论语》的作者或编辑者,或许是站在孔子这个巨人肩膀上,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也是与时俱进,充满智慧,比孔子更伟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