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达三个半小时的《巴赫曼和他的学生》,看到一个面慈心善的“唠叨”老头。不同的是,他教的学生都是外来移民的后代。课堂氛围与法国的《课室风云》类似,学生坐姿东倒西歪,上课随意插话,交头接耳自行其是,“怼”老师更是常态,奇怪的是,两部电影中的孩子们都经历了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成长,两个老师巨大的包容呵护了孩子们敏感、歧异的心灵,他们不是没有焦虑,但他们在如何让孩子们找到自我和成长的路径上,有“特殊才能”,有趣的一个看点是,电影中老师也说在正统观点看来“出格”的话,《课室风云》中老师被学生投诉性别歧视,《巴》中老师和学生讨论的话题包括民歌中俚俗词汇,性话题,摇滚乐等。你见过学生讨论将来讨什么样老婆嫁什么样丈夫的课堂吗?然而放在整体语境中,你知道老师并无恶意,甚至有意为之,“反其道而行之”未必不是一种教育原则。衡量标准也许是一个:学生的表情。如果学生洋溢着幸福的、信任的笑容,眼睛放光,而非基于谄媚,恐惧,他们也没有丧失自我判断力,对教师崇敬甚至崇拜但不迷信,那就是对的教育。孔子批评宰我并不妨碍其求学问道而成一贤,美好的教育状态,是人与人之间的彼此信赖。求知,才艺,基于此才有光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