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双师英语的产品经理,东东。在入职好未来之前,我已经有将近7年的互联网产品经理经验,从飞信到百度再到爱奇艺,可以说完整契合了互联网的发展史。从群发短信到客户端三级火箭再到移动互联网的兴起,虽然用户使用产品的设备不同了,方式不同,习惯不同。但用户没变,用户的兴趣也没变。所以不仅一招打遍天下,且生出了点熟能生巧的劲儿。
可来了好未来之后,头一年是非常苦闷的。当我还在用互联网思维做to c的产品时,我发现用户不对了,用的人不付钱,付钱的人不用。辛辛苦苦做留存却没有营收。转型做to b,吭哧吭哧搞出个自适应学习系统,觉得交互体验碾压市面上的产品。美颠颠的挨个事业部推销,宣讲的时候大家都很惊喜,wow~你们还有这个!wow~你们都有这个了!可一说到使用我们的系统,总觉得好像哪里不那么顺。最后项目被搁置,写好的二期规划也不了了之了。
现在回头想想,是顺序错了。在好未来这样一个业务驱动的企业里,产品是要为业务赋能的,这样就有了个先后顺序,产品应该是从业务中孕育出来的,而不是先有产品再去硬往业务上套,模型不匹配,自然怎么都套不上。
领导不愧是领导,就是比我们想的远,于是把我们安排在了双师英语这个业务里,让我们好好孕育产品。
需求挖掘,无限靠近Ta直至成为Ta
吃一堑长一智,上次错在不接地气,那这回就要和业务紧密结合。但是千万不能跑偏到另一边,这也是业务型产品经理最容易犯的错误,天天收集用户反馈,用户要的全都实现,忙的脚不沾地,产品却越搞越四不像。要是万一碰到两个老师需求相反,那就更犯难了。但不问老师要什么,那怎么为业务赋能呢?在我看来,不靠问,靠观察。虽然是业务型产品经理,但要保留互联网产品经理的敏锐和挖掘表面需求背后真实痛点的能力。所以我们团队会要求每个产品经理平均每周听一节课。每个产品经理平均每个月跟辅导老师一起办公24小时。这包括跟他上班、跟他上课、跟他回家、跟他睡觉。做一个默默的旁观者,记录下每一个可以改进的点。每个产品经理平均每个学期带一堂课。我之前说没有在课堂开始前五分钟被所有家长学生注视着连接一次答题器,就不知道这个过程有多想骂娘。
佳威老师代课需求实施,高保真原型,虚拟现实
因为我们的需求都是自己观察得来的,而为了保证我们有限的研发资源都用在刀刃上。所以在研发介入之前就会做出高保真原型以及大屏上的动效,然后完全模拟实际课堂情况,邀请全部主讲和辅导参与体验,在这个环节确定需求可行性并收集老师意见,进行一轮迭代。这样的功能开发出来大概率是业务方认可并期待的。
产品demo课堂演练需求迭代,实地听课反馈,验证并收集新的需求
而老师们再认可,他们毕竟不是学生和家长,所以产品第一次进课堂时,产品经理全部就位,而且必须输出听课记录,记录下需求改进点以及收集新需求。比如之前大家看到的分角色朗读,对于低龄的宝宝,要像唱卡拉OK一样,用标准语速通过单词变色这种强引导的方式,但是对于高年级的孩子,通过倒计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即可。这些细微的产品体验,只有实地观察才能发现。
听课记录以上只是一年期业务型产品经理的浅论,还在入门阶段,谈不上分享,抛砖引玉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