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思维是根植在我们意识当中的一个很容易被忽视却影响深远的作用力,左右我们的选择、思想、行为。
应该努力学习、应该努力工作、应该找另一半、应该生儿育女、应该……很多很多个应该。爸妈告诉我们的、学校教给我们的、社会影响我们的。最后,我们做的很可能都不是最想成为的自己,只是一个社会流水线制造出来努力奔向“完美”的人。
包括“自我”的定义也是社会教给我们的,在历史不那么发达的年代,多数国家地区的人,并没有切实的“自我”定义,有可能是奴隶、奴才、附属品等等。因为社会有进步,所以才会发生“自我”意识的觉醒,也就有越来越多人去关注和积极获取并维护个人的权利。
可是纵观历史来看,支持“自我”的土壤不是一直存在,而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诞生出来的。那么,在那么长久的时期内,没有“自我”的人们如果都不活了,也就没有现今的我们。对当时的人来说,“自我”不是个必要的东西,也不存在。
那个时候最大的“应该”,就是顺从。顺从自然,顺从制度,顺从家族……如果不顺从,代价会很大。
其实说到底,“应该”也不过是顺势产生的结果。我们并不是非得违背自己的意愿去过“应该”的生活,因为只要不情愿,内心一定会抵触,什么拖延症、故意制造障碍的情况都会出现。主观上可能会觉得是自己没做好或者缺少毅力,但事实上是,另一个潜意识里的自己在阻挠、拖后腿。这就是典型的自己跟自己打架。
纯以结果论的话,这种自我对抗的过程特别损耗能量,得到的结果肯定不会很好。假如做一件事情,不会遭遇任何来自自我的抵抗情绪,操作起来一定会顺利很多,结果不见得百分百满意,但偶尔也可以期待一下是否会有令人惊艳的惊喜。
如果说“应该思维”是一种作用力的话,它既可以在某个时期、阶段成为推动力,一路前行顺风顺水;另一面,它不一定会在哪个时期成为阻力,可以是路上一块大石头,也可以是鞋里的一粒沙,不会大到让你觉得不可战胜,却也会时常跑出来妨碍你一下。
人生,“应该”没有肯定答案。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个认知,可是行动上仍然高度一致地按照“应该”的人生去度过,或许是因为害怕成为异类,也或许是因为对“不应该”的生活缺乏想象力,更或许是因为“不一样”的生活诱惑不够大。
不管如何吧,全抛弃也好、半抛弃也罢,从背上减少一些“应该”的负重,生活会开心有趣得多。
祝愿很多很多人,都能过上幸福愉悦的日子!
前方的路还有很远,慢慢走吧,可以适当停下来看看风景,也许有意外的收获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