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然高起,如伞如盖,
拱斗相托,层层叠叠。
中国古建筑中的至美元素——藻井,
在这位鄞州匠人手里华丽绽放。
张立群
戏台螺旋娥罗顶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藻井,中国传统建筑中室内顶棚的独特装饰部分,类似于现代房屋的天花板装饰。一般做成向上隆起的井状,有方形、多边形或圆形凹面,周围饰以各种花纹、雕刻和彩绘。
它的出现源于古代房顶有房梁,而古人认为在殿堂内暴露建筑梁架不雅观,精致的建筑室内是看不见椽瓦的。于是设计出了藻井,遮住天花板上的丑态。
宁波天一阁,
国内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
阁内有一座戏台,
流光溢彩,熠熠生辉,
汇雕刻、金饰油漆于一体。
最令人赞叹的是戏台顶部,
千百块经过雕刻的榫卯,
拼接而成穹庐形藻井。
细细观赏藻井内部,
大小不一的如意斗拱丝丝相扣,
成螺旋状逐阶而上,
足足有十六层之多,
直至穹顶汇集。
如意斗拱中间覆以“明镜”,
牢固巧妙,极尽建筑之美。
故宫养性殿,
乾隆帝退位前后,
为其太上皇生涯准备的一所华美宫殿。
作为集中国建筑大成之地,
故宫养性殿的藻井特色鲜明。
殿内明间顶置八角浑金蟠龙藻井,
结构十分复杂,
多种图形结合在一个藻井之内。
在色彩运用上,
大面积的青蓝色,
辅之贴金的斗拱,
使整个藻井的艺术感觉颇具独到之处。
构成藻井的斗拱,
小而密集,雍容华贵,
同时在穹顶汇集处,
象征皇家的木雕龙大量出现。
复杂的工序,艳丽的色彩运用,优美的结构形状,让藻井成为了中国古建筑中的极致美学。
然而,随着木构建筑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凝聚在穹顶中华美的木质构件也在慢慢地消失,会做藻井的能工巧匠更是难得一见。
在一个瞻岐的小镇上,仍有一位木匠师傅承习着这门手艺,这位师傅名叫张立群,非遗戏台螺旋娥罗顶(藻井之一)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之一。
54岁的张立群出身于木工世家,爷爷张修生是瞻岐一带有名的老木匠,20世纪40年代,建造过气势恢宏的瞻岐合岙大庙,在当地影响很大。张立群两位叔叔也子承父业,干着木匠的手艺。
结缘藻井是在1996年的一天,张立群来到天一阁参观,深深被老工匠的藻井营造工艺所折服。
正巧得知梁祝公园戏台正在制作藻井,他毅然放弃手头接的活儿,到梁祝公园跟老师傅学藻井营造技术。
藻井的工艺非常复杂,
不用一颗铁钉,
仅仅凭借着榫卯工艺,
就能将藻井堆叠而成。
藻井木构件上凸出的部分叫做榫,
凹进的部分叫做卯,
榫与卯咬合,牢固异常。
张师傅告诉我们:
“盘好一个藻井,首先要做好斗拱。”
按设计好的图纸切割出样板,
然后将木构件一个一个摆放拼接,
花兰斗、小龙头、玉荷花……依次叠放。
接着在连接处嵌入蝴蝶木销拼板,
用榔头敲打几下,一个斗拱便做好了。
在制作斗拱的过程中,
大小不能有毫厘误差,
无论施以多么繁复的工艺,
藻井整体均能保持繁而不乱。
藻井上的装饰彩画分为:
衬地,衬色,细色,贴金。
先要涂上底色,
然后涂上花纹的大块颜色,
再其次是勾画细部,
最后再点缀以泥金或金箔。
张立群在天一阁学了整整半年,学成回家后,他在爷爷的指导下建造了第一个螺旋娥罗顶戏台。之后,他又建造了塘溪镇东山钱家戏台、咸祥镇外蔡祠堂戏台、东钱湖干登庙戏台、四明山马联村三角亭等建筑的螺旋顶。
几十年与木头打交道,张立群摸透了木料的品性,有的温和,有的浓烈。在他手中,不论大料还是小料,总能各尽其用。作为省非遗传承人,张立群对自己的手艺很自信。
藻井营造极其复杂,但所有构件他都烂熟于心。
“不用一根铁钉,藻井层层盘旋。木料剖成板料和档料,一个藻井需数百块大小和形状不同的木构件。制作时,尺寸必须算准,包括承托藻井的檐枋斗拱,井沿的方边、圆口和四角的天花板。井口的圆形木圈要一段段榫接,再安装16条螺旋线的“阳马”,之后嵌入一块块雕花板……”张立群说,“制作藻井如站在脚手架上做针线活,而且还要分毫不差。”
今年5月,
张立群的第8个藻井,
在瞻岐小镇小后山竣工了。
站上戏台,
抬头仰望藻井。
只见斗拱与榫卯相互交叉,
成为一道道优美的圆弧,
以螺旋状的姿态逐级而上。
耀眼的金色与鲜艳的砖红色相互映衬,
层层叠叠之间,愈加夺目耀眼。
如今,名声在外的张立群,经常会接到邀他营造藻井的电话。他说:“干木工这行很辛苦,现在年轻人都不愿学了。我希望自己所学的技艺能得到更多的保留,如果身体可以,我会继续把藻井营造下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