澡花一朵朵,想法一堆堆。
今天是2021年的最后一天,突然有股写作的冲动,就把最近两三天的思考写下来,纪念即将过去的2021,迎接2022。
年轻时读六祖惠能的故事,感觉惠能是一个有智慧的好人,神秀则是一个心胸狭隘的小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一种多么高深的智慧和多么深刻的体悟啊!相比之下,“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就显得小里小气,不够深刻,甚至觉得有点平庸。
人至中年,才认识到:惠能的智慧是建立在神秀的思考之上的。如果没有神秀的思考,就不会有惠能的佳作。
其实,六祖惠能更像是天才,神秀则是普通人。惠能的直觉能力高于神秀,所以惠能主张“顿悟”,神秀主张“渐修”。在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不是天才。多数人的直觉能力不够强,无法靠顿悟达到理想境界。对多数普通人而言,无论是思维的理想境界,还是工作的理想境界,靠直觉无法企及,更不能靠顿悟。尽管多数人无法达到理想境界,但可以通过努力逐步接近。这个逐步接近的过程,就是渐修。
对普通人来说,神秀主张的“渐修”更有实践价值。比如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多数学生不是天才,但通过认真学习和刷题同样可以取得不错的成绩。
对聪明人来说,往往自恃聪明、懂得偷懒,过分强调天分和悟性,忽略了“渐修”的价值,结果事倍功半,反而不容易达到理想境界。
当然,如果一味强调“担水砍柴无非妙道”(即“事上磨”),而忽略了冥想和沉思(即心上看),也无法达到理想境界。为什么现代人非常重视“放空”,愿意花时间去打坐和冥想?原因就是因为平时事情太多,妨碍了思考。古人说得好:“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犹如五音五色五味,缺一不可。
从读书做学问的角度,坦然接受自己能力有限,也是一种人生智慧。同时,接受自己能力有限的前提是已经尽了最大努力。衡量自己是否尽了最大努力,有一个可靠同时也需要警惕的指标,就是体验过劳。从来没有过劳体验,说明没有尽最大努力;体验到过劳,要及时后退认输,放松心态,恢复正常。正如李连江老师所说:学术研究是极限运动,所以艰苦努力是对的;学术生涯是漫长的比赛,所以要留有余地;身体健康重要,要花点时间锻炼身体。
作为知识工作者,要分清轻重缓急,既懂得时间管理,又要适可而止。注意张弛有度,珍惜自己,把自己的命当命,才能活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