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唐太宗讨平突厥后到唐高宗时复叛,武则天统治时对突厥败多胜少

唐太宗讨平突厥后到唐高宗时复叛,武则天统治时对突厥败多胜少

作者: 无限江山 | 来源:发表于2024-07-10 08:14 被阅读0次

    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唐军讨平了突厥,但后来,唐高宗调露元年(679年)突厥复叛,唐军出兵讨伐,几经反复,未能彻底讨平。武则天掌权后,因忙于对内巩固统治,没有及时对突厥进行打击,且因杀害多名唐军名将,致使唐军(周军)战斗力大减,不但未能讨平突厥,反而使突厥逐渐强大,并屡次入侵唐朝(武周)。

    贞观四年(630年)唐军讨平突厥

    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派出十多万唐军,在李靖的节度下,兵分多路,进攻突厥,在贞观四年(630年)一举消灭突厥主力,俘获颉利可汗。

    讨平突厥后,关于如何安置战败的突厥各部,唐朝内部曾进行了非常激烈的讨论,最后,唐太宗采纳了中书令温彦博的建议,将突厥各部迁到唐朝北部边境地区,保全他们的部落,让他们保卫唐朝北部边境。

    唐朝疆域图

    于是,唐朝将突厥各部安置在东起幽州、西至灵州的广大地区,“上卒用彦博策,处突厥降众,东自幽州,西至灵州”,同时,将原来突厥颉利可汗和突利原来统治的地区,划分为多个州和都督府,“分突利故所统之地,置顺、祐、化、长四州都督府;又分颉利之地为六州,左置定襄都督府,右置云中都督府,以统其众”。

    既然已经把突厥各部安置在唐朝北部边境,那突厥故地,也就是大漠以南、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就已经空了,为何又在突厥故地设置各州、都督府?具体由谁来管理这些州和都督府呢?实际上,唐朝在这里采用侨治的办法,任命突厥各部首领为各州、都督府的长官,但是,他们并不真的回到突厥故地去管理,而是侨治在唐朝北部边境地区,只不过挂一个虚名,以便于统领各自部落而已。例如,据史书记载,定襄都督府侨治朔方宁朔,云中都督府也侨治朔方之境,顺州都督府侨治营州南之五柳戍,等等。

    贞观十五年(641年)突厥返回故地的尝试

    唐朝进行了上述安置以后,逐渐出现了新的问题:

    一是大量突厥部落迁入内地,管理不便,带来安全隐患,“其余酋长至者,皆拜将军、中郎将,布列朝廷,五品已上百余人,殆与朝士相半,因而入居长安者近万家”。最终在贞观十三年(639年)四月爆发了结社率叛乱,结社率是突利的弟弟,他因为长时间得不到晋升而心生怨恨,率部突袭李世民九成宫行宫,杀死唐军卫士数十人,后被唐军消灭。

    二是突厥内迁之后,漠南空虚,漠北的薛延陀趁机崛起,“突厥颉利既亡,北方空虚,薛延陀真珠可汗帅其部落建庭于都尉犍山北、独逻水南,胜兵二十万”。薛延陀崛起,对唐朝北部边境构成威胁。

    就此,唐朝就如何安置突厥问题再次展开讨论,最终决定将突厥遣返回黄河以北的故地,贞观十三年(639年)七月,唐朝任命阿史那思摩为突厥的可汗,率领原来内迁的突厥各部返回突厥故地,“诏右武候大将军、化州都督、怀化郡王李思摩为乙弥泥孰俟利苾可汗,赐之鼓纛;突厥及胡在诸州安置者,并令渡河,还其旧部”。同时任命左屯卫将军阿史那忠为左贤王,左武卫将军阿史那泥熟为右贤王,辅佐阿史那思摩。唐朝此举,既可以解决突厥内迁带来的安全隐患,又可以制衡薛延陀。

    阿史那思摩

    阿史那思摩等人经过1年多的准备之后,在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正式率部渡过黄河返回突厥故地,“建牙于故定襄城,有户三万,胜兵四万,马九万匹”。面对突厥重返漠南,漠北的薛延陀显然是不高兴的,薛延陀真珠可汗率部越过大漠南下进攻突厥,突厥大败,无法在漠南立足,向唐朝告急,于是,唐太宗派出唐军10多万人进攻薛延陀,在贞观十五年(641年)十二月诺真水之战中重创薛延陀,“斩首三千余级,捕虏五万余人”。此后,唐军并未立即对薛延陀穷追猛打,其意图仍然是希望帮助突厥在漠南站住脚,但同时维持薛延陀在漠北的统治,让突厥和薛延陀互相制衡。

    但是,阿史那思摩在薛延陀的不断打击下坚持不住,于贞观十八年(644年)十二月,率部撤回黄河以南,其残部被唐朝安置在胜州和夏州一带,突厥此次重返故地的尝试以失败告终。为避免薛延陀势大难制,唐朝也在贞观二十年(646年)派兵彻底讨平了薛延陀。

    单于都护府的设立

    太宗驾崩后,高宗永徽元年(650年),唐朝讨平突厥别部车鼻可汗之后,重新整合对突厥各部的管理,设置了单于都护府和瀚海都护府,“分置单于、瀚海二都护府。单于领狼山、云中、桑干三都督,苏农等一十四州;瀚海领瀚海、金徽、新黎等七都督,仙萼等八州;各以其酋长为都督、刺史”。

    此后,又在龙朔三年(663年)进行了调整,将瀚海都护府迁到云中古城,更名为云中都护府,麟德元年(664年)又改云中都护府的名称为单于大都护府,至此,原本的单于和瀚海两都护府被整合为单于大都护府,统一管理漠南事务。

    也就是在这一过程中,突厥各部再次返回突厥故地。

    在这期间,漠北的敕勒诸部时有叛乱,再加上东边征讨高句丽、百济,西边应对吐蕃,西北的西突厥也不断反复,唐朝逐渐放松了对突厥各部的制衡。自永徽元年(650年)至调露元年(679年),将近30年间,突厥无事。

    唐朝形势图

    太宗时期,突厥也没有大事,但是,处于太宗的不断调整和变动中,南迁、北迁,打来打去,因此,整个贞观年间,突厥的元气完全没有恢复。但是,进入高宗时期,唐朝对突厥没有相应的调整,因此,突厥得以休养生息,最终在调露元年(679年)出现了大规模叛乱。

    突厥复叛

    调露元年(679年)“十月,单于大都护府突厥阿史德温傅、奉职二部俱反,立阿史那泥熟匐为可汗,二十四州酋长皆叛应之,众数十万”。

    面对突厥大规模叛乱,高宗也派出大军征讨,几经反复,在开耀元年(681年),在唐军裴行俭的打击下,突厥叛乱本已经基本平定,突厥首领阿史那伏念、阿史德温傅等陆续投降,但是,高宗再次出现决策失误,杀掉了阿史那伏念、阿史德温傅等突厥首领54人,导致突厥在永淳元年(682年)死灰复燃,“突厥馀党阿史那骨笃禄、阿史德元珍等招集亡散,据黑沙城反,入寇并州及单于府之北境,杀岚州刺史王德茂”。

    此后,弘道元年(683年)高宗驾崩。武则天忙于对内镇压反对派,还杀害了唐军大将程务挺,流放了王方翼,自毁长城。突厥得以迅速壮大,在整个武则天时期,唐朝(武周)对突厥作战,输多胜少,基本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直到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张仁愿筑三受降城,唐朝对突厥的态势才得以根本改观。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唐太宗讨平突厥后到唐高宗时复叛,武则天统治时对突厥败多胜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mnzc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