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已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年4月刊,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倒嚼甘蔗,变顺为逆——我教《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第一课时)文章摘要: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中学语文教材经典篇目,小说教学内容比较明确,本文侧重思考教学呈现的方式。教学中打破常规,从文本高潮处往回“倒嚼”,既对主要人物的性格动态发展作了全面分析,又在人物的性格发展变化中水到渠成挖掘出小说的主题。整堂课环环相扣,线索分明,逻辑清晰,一气呵成。
关键词:小说教学 林冲 怎么教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必修五小说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水浒故事家喻户晓,《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更是经典名篇,小说教学无外乎对小说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的欣赏、感受,教学内容无可争议,熟悉之处无风景,要让这一课上出新意,上出不一样的感觉,必须进行“陌生化”处理。我要在课堂流程中多多思考,让每一个环节都不虚掷,让学生的注意力完全被我的课堂吸引,保持高度集中。
一.导入激趣,营造氛围
课前,我在黑板上除了写下课题和作者外,在黑板左侧写下了两句话:“林冲杀人了!”“林冲终于杀人了!”学生三三两两走进教室时,不经意间瞥向黑板,就先被这两句话吸引住了。上课伊始,我便先请同学们谈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这就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引向了有意注意。同学们纷纷谈出他们的理解。一句显得“意料之外”,林冲竟然会杀人!另一句则显得“情理之中”,似乎林冲早该杀人了。
一节课的时间很短,要迅速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起学生参与本堂课的兴趣,开场即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触发学生的思维兴奋点,很快地把课堂的情境氛围营造起来。
这个创意非我原创,网络上看到其他老师的课例,除了这两句,还有第三句:“林冲为什么要杀人?”我舍弃了第三句,而且没有如原课例一样使用幻灯,动画加音效。这里想表达的是,网络上的资源可以使用,但使用时要有自己的思考,根据自己的教学意图加以改造。
二.倒嚼甘蔗,渐至佳境
《世说新语〈排调25·59〉》写了这么一件事:“顾长康啖甘蔗,先食尾。问所以,云:‘渐至佳境。’”人们吃甘蔗,常常从根部吃起,根部甜,尾部不甜,吃到尾部就扔了。而顾长康(即东晋画家顾恺之),由尾到根,从上往下,越吃越甜,不仅一点也不浪费,而且有引人入胜的渐至佳境之感。
我们的传统教学,往往是顺“水流而下”,按部就班地从文本开头讲起,本节课我便试着用上了“倒嚼甘蔗法”。 课一导入,先朗读最后一段,即节选部分的高潮和结局部分,让学生听完朗读后,告诉我他们的感受。可以谈对小说家描写场面的感受,也可以谈对林冲的感受。然后重点品出此时的林冲的“狠”劲。再用一句过渡语“林冲一贯是这样的狠吗”,转向对小说前面开端、发展部分的赏析。由于高潮部分的描写相当精彩,如金圣叹所批:“以一个人杀三个人,凡三四个回身,有节次,有间架,有方法,有波折,不慌不忙,不疏不密,不缺不漏,不一片,不烦琐,真鬼于文,圣于文也。”学生可以学习到场面描写、细节描写、主次分明等写作技巧,同时这一段描写得非常带劲,林冲个性特别鲜明,教师(或学生)的朗读更是能够把学生带入情境中,学生兴趣高昂,这样再转回前面去分析人物,学生的参与度会更高。如果按部就班从前面到后面进行分析,循规蹈矩,会了然无趣无波澜。由高潮讲起,再回前面分析情节、人物,得出林冲前面的性格用一个字“忍”加以概括,再让学生思考一个如此能“忍”之人转变为如此“狠”之人是否合理,其转变的原因是什么,就很自然地把主题给带出来了。整节课会显得行云流水,不着痕迹。
就我视野所及,我还没看到哪位老师这样处理本课。所以,这是本课中我最满意的一个处理。从高潮部分入手,可以变顺为逆,反向溯源,设疑诱导,层层推进,感受小说艺术构思的精巧,把握作品的主题,提高阅读欣赏能力,达到理想的教学境界,可谓事半功倍。
顺便说一下,这还是三年前给上一届学生讲课后记下的教学日记启发了我。当时的我是接部就班从情节到人物到环境一步步授课的,上到高潮部分,我朗读了林冲手刃仇敌一段,发现学生特别感兴趣,我在日记里就写下:“我的朗读应该还是能够调动一些情绪的吧。林冲这一课是不是可以从高潮入手讲课呢?直接读手刃仇人部分,以提起学生的兴趣,也许可以。”一直过了三年,我才可能在重新讲授这一课时,把这个想法予以实现。发现效果果然极好。所以时刻不忘提醒自己,要做教学的有心人。
三.环环相扣,流畅自然
整节课的教学内容非常明确,在第一课时中我要解决的是小说情节、人物、主题三方面内容,第二课时重点谈环境与小说的文法。第一课时中,我设计了几个问题,可以说是一环扣一环,且看我的具体操作:
高潮切入(林冲是怎么杀人的)后,转回前文谈情节的开端和发展部分,此处给学生几分钟时间梳理情节,要求尽量用相等的字数、相同的主语列出(路遇李小二、买刀寻仇敌、看管草料场夜宿山神庙、隔门听真相、雪夜杀仇敌)。情节的梳理不作为重点,只是对学生进行概括能力的训练。情节的发展史就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小说的核心要素是人物,讲情节是因为它是解读人物的突破口,所以紧跟着发出问题:高潮部分的林冲是“狠”的,那么先前的林冲又是什么样的性格呢?接下来请同学们细读课文,在情节展开中通过林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看看手刃仇敌前的林冲是什么样的性格。
同学们结合文本畅所欲言,我信笔写在黑板上,可以看出林冲性格呈现动态发展状态:
细读完文本,插入对节选部分之前有关林冲的情节介绍。从前情介绍中,更能明显感觉到,之前的林冲用一个字概括,(故作停顿)有了前情的介绍,同学们对林冲其人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此时,一个“忍”字便呼之欲出了。我便在“狠”字前面写了“忍”,二者之间以右向箭头连接。
人物性格之动态发展分析完,顺势即转入主题:从“忍”到“狠”,你觉得林冲性格的转变合不合理呢?待学生发表意见后,我作总结:
林冲是八十万禁军教头,从小二口中也知道他本是性急之人,前面一忍再忍缘于他有太多的“怕”,他受人敬重,家庭美满,拥有越多越怕失去。他本是个安分之人,只要灾祸没有降到他头上,他不会想到反抗,所以不到最后无路可走的关头,他是没有勇气决裂的,他需要体制,他对体制依然抱有幻想。
然而,一味委曲求全的林冲的幻想终于破灭了,高俅一伙一逼再逼,把他逼到了绝境,逼到无路可走了。一忍再忍,想做奴隶而不得,最后林冲自然是忍无可忍了。“这壶酒是一定要喝的了,这把火是一定要点的了,这几个下三滥的泼贼,也是一定要杀的了。”在电视剧中,编剧给林冲加上了这样的台词:“我不愿杀人,也不想杀人,是你们逼我的!”
如此,顺理成章,在“忍——狠”的中间,我加上了一个字“逼”,以示《水浒》的主题:乱自上作,官逼民反(或:逼上梁山)。 林冲的转变,极其具有典型性,它最能反映《水浒》的主题。一个为朝廷镇压反叛者的八十万禁军教头,终于被逼到了统治者的对立面,被逼成了英雄。林冲的命运尚且如此,更遑论其他老百姓了。所以作者写林冲,是最具典型意义的。
归纳起来,整节课我就是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林冲是怎么杀人的?
林冲一贯狠吗?
先前的林冲是什么样的性格?
林冲由忍到狠,合理吗?什么原因导致?
这几个问题中,情节、人物、主题全部得到了解决,而且环环相扣,绵密如针,学生的注意力保持高度的集中,兴趣盎然。
四.背景穿插,不露痕迹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我并没有在课始就让学生来介绍课文节选部分之前林冲的相关情节,当大伙儿围绕文本七嘴八舌分析林冲的性格时,我抓住林冲的一句“我因恶了高太尉……”这第一处语言描写,请学生介绍林冲怎么“恶了”高太尉,如此就把前情穿插进来。此处的穿插侧重于高俅一方对林冲的迫害,意在说明林冲无罪,但他却自认“罪囚”,显出他的忍气吞声。而林冲面对一次又一次陷害时的应对态度且按下不表。
谈完林冲所遇的迫害后,继续补充前情中林冲的表现:事实上,林冲的性格在课文所选篇幅里表现得还不够,故而插入介绍前面几个情节中林冲的几处表现:他看到是高衙内,先自手软了;在陆谦家时没有破门而入给了高衙内跳窗逃走的时间;野猪林中对两个公人的态度……
设计教学时,我一向很看重背景的切入时机。要充分利用文本,然后很自然地前牵后连,课堂才不会显得生硬呆板。
五.板书简洁,一目了然
现在,多媒体实在太方便了,网络资源又随手可得,缺乏追求的老师可能就直接拷个课件到自己的课堂上搬用。我素来主张多媒体要慎用。记得曾经有一位前辈说过,多媒体如果使用不当,会变成“倒霉体”。的确如此。我不否认课件的使用有可能更高效,课堂容量更大,但文学文本的讲授课,我一贯避免使用多媒体,而是一根粉笔一本书,以最朴素的方式上课,以自己的讲解代替幻灯片中的大段文字呈现。黑板的使用,我也希望每个老师对板书要有一定的追求,不可太随意。本节课我的板书除了课题、作者外分为三块:
左边:
林冲杀人了!——出乎意料
林冲终于杀人了!——情理之中
中间: 逼
忍 狠
右边:
林冲性格动态发展曲线
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对板书认真设计,哪些是要先写,哪些是要随机生成,都应做到心中有数。一堂课结束,板书清清爽爽,重点突出,一目了然。
六.顺应学情,随机生成
课始,我决定自己朗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最后一段,让学生注意听,准备回答我的提问。当我读完,把期盼的眼神投向大家时,在“好!”“大快人心!”等听读感受发表之后,冒出了另一种声音:
“我觉得应该读得更有激情些。”
这个声音出乎我的意料。我兴味盎然,顺势请这位坐在最后一桌的男生也来演绎一番。
没想到,从他开口读第一句起,我和同学们便被“征服”了,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这孩子读得的确更富有激情。他不仅读,而且演,边读边配上手脚的动作,一“搠”一“踏”,表演得有板有眼。待他话音一落,更是掌声雷动。
这成为了本节课意想不到的亮点。没有他,我的朗读也算出彩,经他一读,我果然逊色不少。然而,没有我的朗读,也许也激发不出他表现的欲望。所以教师一定不用担心露丑。教师的露丑也许正可以成为激起学生信心的契机。当学生对教师提出质疑时,一定要保护好孩子可贵的勇气,如此,学生非但不会瞧不起教师,反而会对老师的敢于承认学生比自己强更多出一重敬意。这又是我在这一课上的一个收获。它与教学设计无关,纯粹是随机生成,但它却可以成就一堂课的精彩。
一节课怎么教,学生唱主角,还是教师唱主角,我以为最关键的还是要考虑学情。曾经有一位上海名师来我校讲课,他的教学水平毋庸置疑,但整节课上下来,感觉我们的学生就是“启而不发”,教师上得很累,很被动。这里反映出的就是我们的学生素质必然比不上上海的学生,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还比较缺乏信心,经常是老师抛出一个问题,学生站起来吭哧半天表达不清或不敢表达,如此,时间就一分一秒地浪费过去。因此,面对生源质量不太好的学生,我主张教师多讲,教师要以自己的激情讲课去吸引学生。什么是好课?我以为,一整节课你能感觉到学生的“目光灼灼”,注意力一直没有离开课堂,这就是好课。所以,在本课教学中,尤其在前情介绍时,当学生表达不清时,我还是用自己富有感染力的介绍把学生的兴趣紧紧地抓过来。如果等待学生慢慢地吞吞吐吐地表达,一整节课的节奏就被打乱了,其他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就涣散了。
网友评论